邯郸四中 张建新
读《课程的逻辑》第十二章《综合实践活动:含义、价值及其误区》,对综合实践活动地含义有了一些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现实的(乃至虚拟的)学习环境之中,综合地习得现实社会及未来世界多需要的种种知识、能力、态度的一种课程编制(生成)模式。这样基础教育课程将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学科课程、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编制(生成)原理
课程编制(生成)模式----登山型,其特征以重大的主题(山)为中心,准备了若干学习的途径(登山道)。以主题----探究(实验)----表达为单元组织的课程。
首先设定主题,然后学习者以多种多样的方式与逻辑展开探究性活动,最后表达、交流并共享学习成果的活动。
学习着可以自己选择方法,按照自己的速度去登山。随着一步步地攀登,能够补短开拓视野,可以回味攀登途中的某种经验。只要不选择过分艰险的道路,就不会有阶梯型课程中那样坠落的危险。
目前发达国家倡导的主题学习、项目学习、问题学习、真实学习、服务学习、体验学习、表现学习,都是以登山型的单元学习来组织课程的。
二、综合实践活动编制模式的学习观
登山型课程的学习观是以杜威的经验说、维果茨基的活动概念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观。杜威的经验主义学习,关注学习主体与环境的积极对话,提出以反省性思维为基础的探究学习的概念。维果茨基的活动概念是建构意义与关系的核心概念,认为学习不是内蕴于知识之中的,而是通过心理内化构成的。
登山型课程学习观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同客观事物的对话;同教师和同学的对话;同自身的对话。学习者借助学习的三种对话性实践----建构世界(认知性实践)、建构人际关系(社会性实践)、建构自身(伦理性实践)加以实现。
这种学习观向教师提出了实践课堂教学转型的三个课题:第一,实现同事物、人物、事件的沟通与对话的活动型学习;第二,实现同他人对话的合作型学习;第三,实现表达并共享知识、技能的反思型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