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介
减法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的能力做加法”,方法是回归教育的本质和常识。
在本书中,于老师将多年的洞察与实践和盘托出,帮助家长在功利化盛行的环境中保持理性:遵循教育规律,宁慢勿快,宁拙勿巧;尊重八大常识,智慧面对孩子的成长问题;提升成绩之外的软实力——自主学习力、自控力和想象力,塑造健全人格;夯实根基,在大语文时代获得受益终身的综合能力。
2.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师于晓冰,扎根一线教学20余年,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即通过减去不必要的负担提升学习效率。他在教学中奉行“三不政策”——不加课,不拖堂,不布置硬性作业,学生看似学时少,但往往能厚积薄发,实现逆袭。
3.问题❓
教育的本质和常识是什么?怎么通过做减法回归?
4.教育做减法,能力做加法
少留家庭作业,学习兴趣会更浓,学习效果会更好。
错误的握笔练字习惯,会形成肌肉记忆,难以改变。
教育中,没有把握时,宁慢勿快。
保护好孩子兴趣的星星之火。
把课上内容好好消化,不要只刷题。
每次只针对考试所做的窄化复习,只会限制视野。
多读书,多运动,几个感兴趣的领域深入钻研。
平时注意积累,注意扩展。
培养孩子审美能力,审美情趣。
带着问题听自己薄弱点讲解。
5.回到常识
常识一: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学习
家长,老师要引导孩子对学习充满热爱,充满兴趣。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看到孩子,就看到家长。
常识二:好的教育,都有边界感
孩子自己争取,而不是父母为孩子争取。
教育中拔苗助长,长期看未老先衰。
让孩子在上面阶段所什么样的事。
常识三:孩子才是学习的第一责任人
老师或父母包办,会剥夺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孩子树立学习是自己的事的观念。
好的教育是,无论孩子遇到什么挫折,都有自己承担的责任。
直接告诉孩子要完成什么就好。
常识四: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孩子要不仅阅读课内,还要阅读课外。
告诉孩子要为了有收获而去学习。无论学什么,未来都有用。
要找到少投入,多产出的方法。不用身体的勤奋掩盖头脑的懒惰。
常识五:逆袭不是天上掉馅饼
有范围广且有深度的积累。
有正确的方法。
人生是马拉松,平均分配体力。
积极的心态。
常识六:热爱是最大的内驱力
不孤立记概念,要整体线索梳理。比如假设情境。
知识不孤立,各学科老师要协同起来。
常识七:教育不等于管教
一件事,觉得有价值就去做,不管周围有没有人反对,是否一个人时。
教育是育人,不是育奴。
常识八:想象力不是培养出来的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新。
家长,父母不要伤害孩子的想象力。
6.除了关心分数,还要关心什么
分数,只是把事情做好后的副产品。
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质疑的能力,规则意识,理想和志向,使用网络或者手机的良好习惯,自主规划安排假期的能力,乃至规划升学的能力。
有志向
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思考自己来到这世界上,为他人、为社会甚至为整个人类应该留下一点儿什么。
自控力
越早越好,减少他控,给孩子更多练习自控的机会。
生活方面,要尽量放手让孩子去做她能做的事。但要避免让孩子觉得返工是对她的否定。
学习方面,让孩子建立自己的学习节奏。比如预估作业时间 。
情绪方面,给孩子一个有安全感和爱的环境。
通过阅读,了解百味人生。
通过运动,让孩子明白道理。
规则意识
家长是榜样。
质疑精神
什么质疑?为什么这样质疑?
先找亮点,再提质疑。
网络手机
引导合理使用,比如查字典app。
假期做什么?
安排时间表。
做运动。
阅读书籍。
看电影。
旅行。
博物馆。
做家务。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
择校
不焦虑。
升学志愿
尊重孩子的兴趣。
7.大语文时代
任何科目,都是考阅读。
阅读:读得快、读得懂和读得透。
每天阅读1万字,对比阅读,给孩子充足时间读闲书,打破知识间的壁垒,关注实事和生活。
学语文要培养语感
大量阅读→语感做题
孩子的辨识能力,就是在大量阅读中提高。
时时处处学语文,引导孩子思考,发现规律。
帮助孩子种下种子,写作是一件有趣,愉快的事情。
小学多背古文,喜悦的读,读出声音。古文常读常新,古今中外。阅读时,一边读一边写读书笔记,常思考。
在不同语境中学习文言文,借助工具书。
阅读现代文,要会抓关键句,提高预判能力,整个语块阅读。
把几篇文章反复理解透。
作文
能写,写好(结构立意,语言),好写。
从具体事件引申到一般的人生道理。
对于中考即将来临的学生,时间有限,更具操作性的办法是把历年的真题、各区的模拟题整合在一起,利用本文中所说的选题与审题办法,简单分类,想一想自己如果面对某一类作文题时该如何做,把最典型的作文类型写上两三篇,然后由此举一反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