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马上要进行文理分班了。
英子从小就爱好文学,小学二三年级以后,识字多了,便陆续看了不少文学类的书。我曾经好奇,问过英子:“你们家那时候那么穷,家徒四壁,你看的课外书都是哪来的呀?”英子告诉我:“村子里有户人家,常年在县城里收废旧报纸书籍,我就经常跑去翻找些自己爱看的,借回家里,偷偷藏好。上下学路上边走边看,独自上山捡松枝时坐在岩石上看,晚上乘家人们都睡了坐在院子里借着月光看,夏天院子里蚊子太多,就全身裹上被子,流汗总比被蚊子咬要好些的。”
正因为有了大量的阅读,英子的文学功底很好,她曾经无数次憧憬着能考上985、211名牌大学的文学或新闻学专业。但是,当她把自己读文科的想法告诉父亲时,却遭到了他的极力反对。父亲的观念里,文科专业毕业后不容易就业,薪水也远不如理工科专业高。面对父亲的坚持,英子无奈只能妥协,当她把选择理科班的意见告诉班主任,这位教了几十年书、阅人无数的老教师也不禁为她感到惋惜。
来到理科班,英子不得不把学习的重心转移到数理化上来。距离高考还有一年时间,她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即使面对自己并不太擅长的数理化科目,也一样可以学好并考出好成绩。
高三的复习是辛苦的,这就像长跑运动最后的冲刺时刻,赛道上的每位选手都在咬着牙拼命往前冲,谁坚持不住、谁泄了气,谁就可能被淘汰。
慢慢地,英子发现:班上很多同学,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会买一些课外习题来刷题加餐。可她没钱,她也不愿意向家里要钱,因为她知道家里父亲在外打零工和母亲操持几分薄田挣来的钱仅够一家七口(父母+四个孩子+年迈的奶奶)勉强维持生计,根本没有闲钱可以给她买课外学习资料。
她便只好向同学求助,不擅交际的她找到班长,提出能否借他做过了的课外习题看看。班长想了想说:“把我做过了的课外习题借给你,当然没问题。但我觉得你现在再去盲目刷题,可能会有点浪费时间,不如就由我从我做过的习题中筛选出一些好题来,你每天做几题,这样会更有效率。”
“这样就太好了,谢谢你,班长。”
于是,每天课后,英子总是会花大量的时间去做班长给的题。但这些题对于不太擅长数理化的英子来说,太难了,她苦思冥想,也经常做不出几题,只好一次次地求助班长,请他帮忙答疑解惑。班长倒是乐在其中,也许在他看来,能够给曾经的年级段第一名答疑,该是件多么令人自豪的事啊。
距离高考只剩下三个多月了,皖南十校联盟一模的成绩出来,英子考得并不理想。也就在这时,班上同学间开始私下传言:英子和班长有恋情,这才影响了这次模考的发挥。
面对风言风语,班长先发声了:“你们不要乱说,我可不喜欢英子,每次都是她主动来找我问题目,我这是助人为乐。”
英子也听到了这些谣言,但她啥都没解释,只是默默擦干眼泪,在脑子里一遍遍复盘自己这半年多来的学习经历。她要找到症结所在,找准方向再出发;她知道,再多的解释,都不如拿出令人信服的成绩,那才是对谣言最好的回击。
可问题出在哪呢?是自己的脑子不好使?显然不是。是自己的文科脑给不了数理化解题所需的逻辑思维?嗯,有一点,但这有啥好办法能解决吗?英子想起这次一模的数理化试卷中,中等难度的题目占了很大一部分,而这也是自己失分最多的地方。看来,放弃最难题,在中等难题上多下功夫、力争多拿分,巩固基础题、确保不失分,才是高考前最后三个月冲刺复习的正确方式。
一旦认定了方向,英子便义无反顾地往前冲,再也不去管一模失利带来的影响,二模、三模…直到高考,一步一个脚印。
高考放榜的那天,当英子怀着忐忑的心情,知晓自己取得了一个很不错的分数,眼泪便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数十年寒窗苦读,终于换来了丰厚的回报。
班长走过来,恭喜英子,“想不到,你考得这么好,分数都超过我了。你打算去哪里读大学?”
“南京吧,那里有很多知名高校,关键是离家也不算太远。”英子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已经开始了莫名的期待。
“嗯,我也是这么想的,也许我们可以在南京再相会。”班长的眼里放着光,那一刻,他的心里也许已经有了些许不一样的想法…
(以上是根据一位好友的真实这个出乎意料的选择经历改编,已隐去了真实姓名及校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