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出去旅游,一般习惯于拍照片或者视频来记录美好。
但是对于画家来说,当他们看到那些景物或者人物时,往往习惯于用画笔去勾勒。
文学家则是用形象生动的文字来描写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姚鼐《登泰山记》
实际上,画家和文学家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只不过表达情感的媒介不同,一个是画笔,一个是文字。
当然,如果一个人既是画家,又是文学家,那么他的诗文和绘画则可以相得益彰,比如王维。
今天,我们来给大家介绍这种手法——描写。
描写,从类别上属于表达方式,和它并列的还有抒情、议论、记叙、说明。
从对象上看,主要是景物和人物两类。
描写的手法,从大面上看,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一)景物描写
如何正面描写景物?
景物要想进入作家的脑海,首先作家得看到、听到、闻到、摸到、尝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多种感官。
一般情况下,好的诗文都不会只用一种感官,而是兼用多种感官,比如:
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采用了视觉(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和听觉(黄鹂鸣叫);
而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则采用了嗅觉(稻花香)和听觉(蛙声一片);
散文也是如此,比如朱自清先生的名篇《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分析】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视觉,“花里带着甜味儿”为味觉,“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是触觉
“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是嗅觉,“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是听觉。
其次,作家在描写景物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比如从远到近、从上到下,还有动静之分、虚实之分。
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写景特点,先写远处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然后是近处的“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看到“鹰击长空”,俯视看到“鱼翔浅底”。同时,前三句“红”、“染”、“碧绿”和后三句“流”、“击”、“翔”又有动静之别。
除了眼前看到的,诗人可能还会有联想没有看到的景物,由此就产生了虚实变化。
比如《沁园春长沙》的下片,就从眼前的景色转入了曾经的峥嵘岁月: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从眼前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想到了周瑜: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柳永《雨霖铃》中上片写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分别时的场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分别后的想象。
不但是诗歌,小说中也多次使用虚实手法。
比如茹志鹃的《百合花》中,当“我”得知通讯员是同乡后就有一段联想:
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
最后,写景当然还离不开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等,在此不再赘述。
但实际上,这些都是正面写景。能不能侧面写景呢?
如果是侧面写景,就不能直接写景物如何好,或者如何不好。而应该从人的感受或者从别的景物入手来写。
比如《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王维没有直接写竹林怎么样,而是通过女子洗衣归来的欢声笑语,侧面烘托了竹林的清幽宁静。
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的那道经典题目:“踏花归去马蹄香”,当所有的画家都在“花”、“马”、“蹄”上下功夫时,一位画家匠心独运,将重点放在“香”字上面:官人骑着马回归乡里,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蹁跹飞舞。
再比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蝉躁和鸟鸣来凸显山林的幽静和幽深。
之前流行的一首歌《如果你要写风》完美呈现了侧面描写的美。
如果你要写风,就不能只写风。
你要写柳条轻轻柔柔飘入你心中。
竹筏轻轻飘荡,湖面在泛粼光,
船上悬挂的铃儿响呀响呀响叮当。
炊烟向着你的方向飘散,旅人般自由不定越过山峦。
抓不住的气球会飞向哪儿,环游世界之后藏进云端。
写散了的大雾,写倾斜的雨竹。
写迎着大雨慢慢走出艰难每一步。
从某种意义上讲,侧面描写比正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也更让人耳目一新。
(二)人物描写
现在我们来正面描写人物。
作家写景,需要调动感官,让景物进入作者的脑海,人物就不用这么麻烦了。
因为人物可以活动的,作者只需要让人物说起来、动起来,正面描写即可完成。
简言之,正面描写人物常用的手法为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
比如《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刻画: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侧面写人的手法的手法也不少:
一、以环境烘托人物形象
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刻画了一位技艺高超的琵琶女形象,当她演奏结束后,作者用了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为何人们都不再说话呢?显然是被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深深的折服,沉浸在艺术之美中,不能自拔。
铁凝的《哦,香雪》中写香雪夜归的时候,景物和人物的心情是很贴近的:
人物心情景物描写
心情1: 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
景物1: 一阵寒风扑来……黑幽幽的大山……小树林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
心情2: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
景物2: 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
心情3: 担忧回去怎么和母亲解释。
景物3: 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
心情4: 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
景物4: 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二、以人物来衬托人物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为了突出杨贵妃的美貌,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来侧面描写。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塑造了一位美丽出众、机智善斗的农家姑娘秦罗敷的形象,但实际上作者并没有去写秦罗敷的发、脸、身材等,诗中最具表现力的却是侧面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中通过长者、少年、耕者、锄者的不同动作、神态、表情,烘托出了罗敷的美丽。真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收到了正面描写达不到的艺术效果。
三、别人的评价写人
《红楼梦》中,贾宝玉在出场之前,王夫人就在林黛玉面前点评了自己的儿子:
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你不知道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他两个小幺儿出气,咕唧一会子就完了。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刘鹗的《老残游记》中也是通过听者的谈论和评价,烘托出白妞儿的唱艺水平之高。
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罢?”其一人道:“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你想,这几年来,好顽耍的谁不学他们的调儿呢?只是顶多有一两句到黑妞的地步,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说着的时候,黑妞早唱完,后面去了。这时满园子里的人,谈心的谈心,说笑的说笑。卖瓜子、落花生、山里红、核桃仁的,高声喊叫着卖,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
总之,作者凭借自己精妙的构思,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语言把他眼中的景和人栩栩如生地展示给我们,让我们认识到那么多优秀的文学人物,也让我们透过文字感受到了那种艺术之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