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死也要死在编制里”、“姐掏的不是粪,是编制”等新闻见诸报端(相对现在已经是旧闻),很多人批判其背后的“体制崇拜症”。有了编制,似乎就有了稳定的工作待遇。尤其是“旱涝保收”这个特点,“下岗”问题一般不用担心。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编制,编制有哪些?
参照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官网的“编制常识”,编制是指各级机关及有关部门依法、按需、科学对其组织进行人员的配备。编制一般分为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其与岗位息息相关,所以同一个用人单位可以有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并存的现象。
行政编制是我国党政机关使用的人员编制,包括国家机关、各党派和部分社会团体使用的人员编制,其经费由行政经费开支。《公务员法》第二条“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所以公务员是有行政编制的。
行政编制的使用是与国家的政治与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这就决定了行政编制要有较强的外在约束,不能随意扩大。由于使用行政编制的工作人员工资和日常办公经费由国家财政开支,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全国行政编制规模。
事业编制是指各类事业单位所使用的人员编制。其经费由国家事业费开支。与行政编制相比,事业编制使用范围广泛,总量不断增长,经费开支形式多样,受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因素的约束较强。《财政部关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若干规定》第二条“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形式主要分为: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自收自支管理”就对其预算经费进行划分。
事业编制比较复杂,有管理岗位、技术岗位和工勤岗位之分。管理岗位一般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比如常说某社会保险事业局的财务管理岗位,也像公务员那样分正科级、副科级。技术岗位依据现行专业技术职务管理有关规定管理,比如公立学校的教师编制,各行各业分级不同。工勤岗位按照岗位等级规范,比如司机、电工,有一级、二级等技能级别之分。本文的重点不在于介绍各种级别,所以小碗就不多说了。
事业单位目前处于分类改革阶段,类别认定为三种:行政类、经营类和公益类。其中经营类事业单位根据各级有关政策,力求逐步转企,实行企业化管理,改变“事企不分”的状态。这是一个趋势,从制度改革上给“体制崇拜症患者”敲响警钟。
?如果考虑体制内的“温水青蛙”效应,人才竞争和科技进步的浪潮不断加速,一口认定“只有编制才算碗”的人是不是需要温习一下当年国企改革“打破铁饭碗”的历史?“靠山山倒,靠人人跑,靠自己才最好”,不把饭碗完全寄托给单位,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这才是真正的铁饭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