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后,我终于收到了罗易成写的书,那本他吆喝了许久的《中国守艺人一百零八匠》
《中国守艺人一百零八匠》_ 罗易成罗易成是我的朋友,他更广为认知的称呼是「阿三」,至于这个称呼的由来,据我所知的野史已不可考。也不知遍布全国的「阿三烧烤」「阿三生煎」「阿三造型」之类的产业是不是他们家的,但在广告行业兜兜转转十几年的他,也算是留下了不少痕迹,据说还当过 HAVAS 的创意合伙人,在广告圈里是一个有身份的人。
早在认识他之前,对阿三这一花名就早有耳闻。曾经逛书店的时候翻到一本《金牌文案》,我在这本号称「学校不教的四十三堂文案课」的书上,看到了这么一条文案——有人等着你回家,有人等着带你回家——作者正好就是阿三。那时候我在长沙,住处附近是就是芙蓉区教育局的德政园幼儿园。每到下午四点,总会有成群的家长在门口等着孩子下课出来。有次我从拥挤的人群中穿过,听到有人拍自行车座的声音,回头看到一位老爷爷对着孙子说:「上来,走,我们回家。」看着迎夕阳骑行而去的祖孙俩,我脑子里冒出的恰恰就是罗易成写的那条文案。
从长沙辗转上海到了北京,我跟罗易成成了邻居,我住通惠河以南,他住通惠河以北。只不过两个小区相差 7.4 公里,但这并不影响我常去他们家蹭饭,从他意气风发准备创业,一直蹭到他把房子卖掉。所以,我也不明白他卖房到底是为了创业而破釜沉舟,还是因为我蹭饭蹭到他揭不开锅。
来北京之后,我一直有个疑问,是不是每个年近四十的男人都会重燃一次创业的梦想?罗易成是最近五年里,第六个跟我说要创业的人。我想,这可能就是属于文艺青年们最后的倔强。不然,他怎么会在书的扉页上留下一句:一个国家的诗意与乡愁。
那会儿他刚刚辞去全景首席运营官的工作,张罗了几个前广告人做起了脱口秀,似乎是为了告别以前的广告生涯,他甚至把名都改了,给自己取了个英文名叫 Robin。脱口秀的名字也玩起了谐音梗,叫《Robin Talk 路边摊》。《路边摊》正式上线之前的半年,也是我蹭饭最多的半年,时常与他聊天到深夜,话题也正是「诗意与乡愁」。因为他是湖南人,我也是湖南人,他痴迷沈从文,我喜欢汪曾祺。这样两位作家之间的师生关系也让我与他之间变得亦师亦友。
那段时间他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从书房里搬出任祥的那套《传家》,跟我讲自己的初心,要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和后辈们留下些老祖宗的东西。像沈从文整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般,整理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资料与素材。恰好那段时间我拜访新星出版社,便给罗易成带了一本大开本线装书,梁思成的《图像中国建筑史》(手绘版)。
如果说梁思成的《图像中国建筑史》是用西方建筑学的制图手法与西方古典主义美学对中国古建筑的一次白描,那罗易成这本《中国守艺人一百零八匠》就是他借助当代广告传播技巧对中国传统手工艺人群体的一次侧写。因为至少在当时,罗易成的行事总让我想起了一九三一年,梁思成带着中国营造学社对中国古建筑开展考察与研究的故事。能写成如今这样一本书,并被三联书店认可,这都是后话。
《路边摊》的第一集,是在十三陵拍的。刚刚剪出初稿,他就带着电脑同我跑到传媒大学的大书房咖啡讨论,后期如何修饰,拍摄有什么心得。而我也给他介绍赵小姐认识,培训他说好普通话,不然以他的口音,那真是太路边……不过,前两天在他的新书发布会上,他依然乡音无改。
在去《中国守艺人一百零八匠》的新书发布会之前,我已经有快两年没见罗易成了。在前门的天乐园大戏楼,我走到他面前,朝他笑了笑,他戳了一下我的肚子,这就算是打过了招呼。我坐在台下听,他站在台上讲这过去一两年四海为家,拜访传统手艺人的经历,从认识段改芳奶奶,到认识赵慧萍老师,从初心开始,到匠心回归,从 220 分钟的记录长片,到这次的 440 页书稿。每一句话透出来的,都是我没见他这段日子里的,大大小小长长短短,深深又浅浅的故事。
他和徒弟赵大航一起,从 108 个匠人的故事里,整理出了下面这一套文案,当做本文最后的吆喝。他说写文案时,只有一个宗旨:不要写自己不相信的东西。
刀无刃,封住初心不染尘 造物借手造万物 千锤百炼,雕琢金玉出良颜 丝丝走心,织得岁月长 手与手艺,如胶似漆 所谓擅长,就是日复一日 画龙,需笔笔点睛 定可发智,然而清净最难熬 触处可栖 心有所系,急流停舟 让阅读,成为人与书互相私有化的幸福 最深沉的表达,从放弃语言开始 从一开始,从一而终 不见本性,对万千明镜亦不见自己 所有的才华,都是码在之间上的时间 精神归处即为富足 世间有痴,才生凡尘 擅施粉墨者,不是登场人 观物不语,心有曲直 唯有念想,最懂你的想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