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刘先银老师点评| 弘道积德 五十五讲

刘先银老师点评| 弘道积德 五十五讲

作者: 弘道积德 | 来源:发表于2021-01-14 15:46 被阅读0次

刘先银经典点说:傅永清的《道德经》现实应用与生命体验傅永清是这样理解的:《道德经》最直接的现实应用,应该是来自道法自然、道常无为、道生万物、无为而治的自然哲学体系、《道德经》的意境、语境,与自己的生命实践相结合,通过生命实践来体验《道德经》中智慧和现实价值。傅永清先生,首先,把道德经与生命结合划分为四个步骤。1.敬畏之心,对中国文化生出敬畏之心,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础;2.信任情感,信任情感的建立是接收《道德经》及传统文化信息的前提;3.诚心以学,读懂、学会、能用;4.融入生命,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只完成了学习的过程,还要真正将道德经融入到我们的生命中,成为属于自己的文化基因,自觉地体现落实在思想上,实践中。其次,反者道之动与自我生命状态的改造;其三,自性圆满与超越。傅永清所讲的内容简而言之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自身的关系。这些关系都是《道德经》的应用的起点,用《道德经》的意境、语境,就是《道德经》在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体悟,如果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诚信,诚心为起点,感悟《道德经》的博大精深、自然主义思想脉络,实际上就是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思想的核心观照道家的自然思想的灵魂。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人为的敬畏之心、信任情感、诚心以学、诚信以学,如何转化为道家的“用其光,复归其明”自然的袭常的因果关系?微明,自然的联锁关系?袭明,自然的内外关系?傅永清算是儒者,接近于自然之道者。有关《道德经》的现实应用和生命体验,从社会学为起点,转化为以《道德经》的道法自然的意境为开端,换个视角会不会更清晰、更自然呢?弘道积德空中论坛53讲,赵建永的“道法自然的智慧人生”从普遍和谐观—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梁漱溟的人的幸福的三大问题,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这三种不同的文化路向“世界文化三期重现”的自然主义精神,继而开展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的和谐”,时空交错。直播第7讲罗志欣的《道德经》的生活应用。重点关注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道德经》的语境中的真理玄同;逻辑道纪;总第46讲,陈永佳的“论道家饮食养生的原则与方法” 。研究了《道德经》的博大精深的途径,规律玄德;方法微明。中国人有个观念,一个读书人什么事都要了解,否则便认为是耻辱,所谓“一事不知,儒者之耻”。所以,作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天下事要无所不知,不但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要中通人事,乃至万物的物理都要清楚。等到一旦出来有所作为,有所作事,便可以道济天下。这个道就是成功的贡献,有动力、有方法,它能够救济“天下”。讲中国字的来源,“魂”字是“云”字旁边一个“鬼”。鬼是阴面,看不见的;神是阳面,看得见的。严格研究这两个字,鬼与神,都与土地有关系,与“田”有关系。“鬼”是田字向地面下走的,头上加一根头发一样的毛毛代表,这是鬼。“神”的右边中间是个田字,左边是“示”,属于上天的,田字上下通变成了“申”了,和起来叫做“神”。一个田字代表土地,出了一点头叫“由”,就是萌芽,由来,就是田上长个东西了,光向上长叫做“由”;上下通叫做“申”,是伸出来,四方八面通;旁边再加个示,上天所表示的,叫做神。《道德经》的语境。圣人善于救人(用人),所以没有被放弃的人,善于救物(用物),所以没有被丢弃的物品。袭明的核心精神是善于用人,让人去到最适合的地方,发挥最大的效用,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与凤凰同飞,必是俊鸟;与虎狼同行,必是猛兽。”从修行和修整开始,守着日子的俗常,游荡在生活的品质之中,成为能够入画的人或风景。这其中有着让人神往和散发光亮的气息,这些都是坚持的力量,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拥有和长成。微明,联锁关系。袭常,因果关系。袭明,内外关系。袭常,因果关系。这一句,意思是说,能觉察细微的存在与变化,称得上明静智慧,能守持平和柔软的状态就可以强大茁壮。要善于用心性智慧来解决纷纷扰扰的现实问题,然后回归自己的本心,从而把握自己的感官思辨,不受外界纷纷芸芸的干扰,始终让自己的先天智慧虚灵明觉,这样,永远都没有祸患。这也是天道的法则。微明,联锁关系。“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河上公 注:“此四事,其道微其效明也。”《韩非子·喻老》:“起事於无形,而要大功於天下,是谓微明。”袭明,内外关系。“袭明”一词出自《道德经》,圣人善于救人(用人),所以没有被放弃的人,善于救物(用物),所以没有被丢弃的物品。袭明的核心精神是善于用人,让人去到最适合的地方,发挥最大的效用,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这样的结构按照孔子一句话:“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如何才能在爱的海洋:坤卦为地,地乃土,人们只要是按照坤卦的柔顺,谦卑的本质生活,具备厚德载物的品行,以仁贯穿始终,就会享受爱与被爱的效应。“乐天知命”和“安土敦仁”是从乾坤两个角度提出的老百姓如何生活的准则。对君子来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归元章第五十二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以经典解读经典,用其光复归其名。一般对经典的解读,以经典本身为主线,旁征博引,引经据典。透过现象本身看其内在道理,从心脑合一角度、人与自然天人合一角度分析、关联、探索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分析破除和转化。《道德经》第41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字面上是描述上士中士下士听到“道”的态度,引申到我们生活中,单位里,有积极的员工,就会有消极的员工;一个班级里,学生的成绩必然分好、中、差,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会多一分包容,坦然接受各种存在。这是分析部分,我们继续看破除和转化。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此处,母,指的是根源,本源。意思是说,天下万物总归有一个开端,那么道就是这个开端,以此(道)作为万事万物出现的缘由。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既然知道了事物的起始和缘由,就可以推演它的变化趋势;通过观察分析事物的变化趋势,就可以发现并掌握事物的本质规律,遵循和恪守这些规律法则来做人做事,也就遵循于大道,一辈子都不会有危险。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塞其兑,闭其门:兑,孔窍,指眼耳口鼻等和外界相通的器官;门,指门径,途径。一般情况,上中下会有些矛盾冲突,上可能会自负,下也许会自卑。上士中士下士的存在,也是辩证法对立统一的体现,没有下,哪有上;没有上,也就没有下。当认识到这一点,上士会多一份谦逊,多一份感恩,没有成绩差的同学的衬托,哪里有“好”成绩。成绩差的同学也有优势,很容易进步啊,前进一名就是进步。没有永远的第一名,没有永远的最后一名。其实,当明白了道理,自然就转化了。当转化时,就已经破除了。再举一例,《道德经》二十三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我们想象一下大自然,刮大风没有刮一早晨的,暴雨没有下一整天的。天地尚不能长久,那何况于人呢。往往精进自律的同学,对于松懈很排斥。学习这一章,我们要接受自己(别人)松散那一面,不能一直紧绷着冲刺的状态,因为天地都做不到,何况我们。对人对己会有更多的接受和认可,这是转化,我们看看破除。如果你能做到始终冲刺的状态,你会超越天地。因为天地都做不到,你做到了,所以你会超越天地。我们想想,高考冲刺的孩子们,是不是都是超越天地的状态。袭常:袭承常道。用其光,複歸其明,无遺身殃,是謂襲常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老子一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用其光,复归其明”。 “用其光,复归其明”(《道德经归元章五十二易经52卦艮卦),运用智慧之光,返照内在的明,喻在道的光辉照耀下,又要知晓道的根源。“用其光”是感官外在接触,“复归其明”是理性的整体把握。这个时候真的是悟出来了……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先秦·荀子《劝学》此句意即——中断外界对眼耳口鼻这些感官的干扰,封闭外境对自身影响的途径,同时,让心底的妄念自生自灭,不追随,不贪求,不感受这些杂念,心底的妄念不至于轻易的发动,也就不至于妄为,使内心常驻虚静,这样终身没有烦扰。而如果任由感官追随外境,对琐事把持不放,一辈子得不到解救。这一句很关键,是道家实修的入门功夫。切断外界干扰,守住心的门户,使外物影响不到自己,同时,做到心性不外驰,回归本心常驻自性,就可以复归于无极,自然与大道合二为一,进入清净之地。这个功夫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对于初学者而言,可以牢记四个字——念起即止。念头生起,马上察觉,你只要不去追随它,也就心如止水。慢慢地,就可以一念不生,心无所住。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老子说:塞其兑,闭其门,这样就没有困扰,也没有烦恼了。当然,这并不是让我们做活死人,道家讲入世修身,同时,看重出世修心,朱光潜先生有一句话: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人不能一味地在纷杂的俗事之中纠缠,那样会让身心疲惫,苦不堪言。只有学会营造自己的心灵空间,让本心安住于虚静,不受外物的侵染,这样才可以明辨是非,辨别真伪,不困惑,不迷失,不至于走错方向。没有谁的天空永远晴空万里,即便你再幸运总会有不测风云。面对突如其来的状况,很多时候,令我们进退两难,无从取舍。这个时候怎么办?老子接下来给出来具体的方法——用其光,复归其明。重在结合实践,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学习与弘扬中华文化,要学习经典的智慧、赋予它时代内涵。“以百姓心为心”、“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将经典融入生活,在实践中应用经典,这是全全论道系列的另一个特色。对《道德经》原文进行分析破除和转化三部曲解读后,均结合实践,落在日常实实在在的工作生活当中,将中华文明的古老智慧融于现代社会实践中,倡导正能量,以道德经的智慧照亮人生,“用其光复归其名”。“用其光,复归其明”。光,就是道之用,明,是道之体,光是智慧,明是自性,光是德,明,是道。用其光,复归其明,就是说,用天道规律来指导我们的意识活动,从而正确地解决问题,应对麻烦,然后,回归于大道本身。换言之,掌握规律,解决问题,然后回归于本质。而从实修上说,我们面对纷纷扰扰的具体事物,往往无可回避,这个时候,就需要用我们的心智思辨来找到规律,找到思路,以此解决问题,但是一味的纠缠于外物,就难免着相,这个时候就需要收心敛性,回归无极大道。面对具体事物,不知道怎样择决的时候,不妨听凭本心,不要因感官诱惑和外界干扰而做出冲动之举,应该先让自己平静几分钟,听一听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真我的声音,这个“真我”,会指引你怎么做。若能听凭本心,很多困扰自己的难题,都可以找到解决途径,而且这个解决方式一定是最正确的。“用其光,复归其明”,《西游记》的前三难:金蝉遭贬、出胎几杀、满月抛江,从这几难的名字就能看出唐僧不易啊,出生前后就三难了。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但凡做大事的人,往往会经历更多磨难。第八难是两界山头,过了两界山,就出了大唐国界了。也就是说,唐僧取经还没出国界,已经八难了。到两界山的时候,唐僧真是不敢前行了,请镇山太保刘伯钦再送他一程。出城逢虎、落坑折从,这一难接着一难,生生把一个寺院长大的文弱僧人,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道德经和西游记的故事,都是给我们智慧,立志做大事,一开始磨难就会很多,这一次次的磨难,就是磨练我们的意志,坚定我们的信念,增强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人人都熟悉的女儿国也是一难。温柔、诱惑,是最难战胜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温柔的力量比刚强还强大。诱惑,比艰难困苦、妖魔鬼怪更难战胜。因为,其他的困难,是你不想要的,只要你够强大,就能战胜。但诱惑,是你想要的。这一难,告诉我们在面对诱惑时,如何不忘初心,慎终如始。凝聚着先人智慧与汗水的中华文化是一座宝藏,就像黄沙不能淹没丝绸之路,优秀传统文化永远闪耀光芒。通向中华文明绚烂无比的宝藏,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等。三坟是什么?三坟就是三易:连山、归藏、周易。五典呢?就是五经,或者说是《尚书》,洪范五福。八索就是八卦。九丘就是九畴,就是《河图》、《洛书》的理数。弘扬与传承中华文化,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弘道积德老子文化奖空中论坛,直播第7讲主题:《道德经》的生活应用;主讲人:罗志欣时间:2020/11/1 19:00-21:00第七卦:师卦(地水师) 师。贞,丈人吉,无咎。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白话文解释 师卦:占问总指挥的军情,没有灾祸。刘先银经典点评:罗志欣老师在世界各种心灵学派中得到启示,在《道德经》的生活应用的闻思修弘过程中,得到一种喜悦,自然大道,用来治理自身,内具德性,日渐真实;自然大道,用来治理家庭,内具德性,充实有余;自然大道,用来治理城乡,内具德性,日渐长成;自然大道,用来治理邦国,内具德性,日渐丰盛;自然大道,用来治理天下,内具德性,日渐普遍;如此看来,这叫“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我何以知道天下是怎么样的呢,就用以上所说的大道之观啊!弘道积德老子文化奖空中论坛 总第46讲 主题:论道家饮食养生的原则与方法 主讲人:陈永佳第四十六卦:升卦(地风升) 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 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白话文解释:升卦:非常亨通,有利于会见王公贵族,不用担忧。占得此爻,出征南方吉利。《象辞》说:本卦外卦为坤,坤为地;内卦为巽,巽为木。可见木植于地中,是升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从而遵循德义,加强修养,从细小起步,逐步培育崇高的品德。刘先银经典点说:弘道积德空中论坛53讲,赵建永的“道法自然的智慧人生”“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文化追求的理想境界。“道”是事物生长发展的原动力和规律,渗透于宇宙万有之中。人是宇宙的全息缩影,同样受这种自然法则的支配。赵建永教授以宏观的视角,以古今中外的东方智慧与西方科学逐步展开,旁征博引,综合《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等经典学说,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从人生(人类生活)来讲人生,又从人心谈论人生,《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华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科学、文学、农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为易、诗、书、礼、乐、春秋群经之首,设教之书,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心理学天然该当是介居哲学与科学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纯理科学与应用科学之间,而为一核心或联络中枢者。它是最重要无比的一种学问,凡百学术统在其后。我们应当知道,凡是一个伦理学派或一个伦理思想家,都有他的一种心理学为其基础;或说他的伦理学,都是从他对于人类心理的一种看法,而建树起来。生物有相同之机体者,必有相同之性能;其在人,则身与心之相关不可离也。私的感情,正是见到了人心。时运的自然性,人与天地同流,生态自觉,文化自觉,乃至文化自信。这是元亨利贞的自然运行。文章盖世,仲尼困于陈蔡;武略韬群,太公八十为相。文思泉涌,柳永屡试不第;妙笔生花,杜甫寄身草屋。神机妙算,孔明本为布衣;料事如神,刘基死于猜忌。心忧社稷,屈原投身汨江;文韬武略,邓公三起三落。“君子所存者神,所过者化,上下与天地合其流。”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从普遍和谐观—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梁漱溟的人的幸福的三大问题,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这三种不同的文化路向“世界文化三期重现”的自然主义精神,继而开展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的和谐”,时空交错。从横向空间上看,恰成一种首尾相连的回环结构。追求“普遍和谐”的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和本质。赵建永教授又从普遍和谐观的结构层次—道法自然价值系统的展开,对“元亨利贞”的天道大化流行,自然万有到“太和”的复杂开放的巨系统。从知道到做到是人生最遥远的距离。自然的和谐,“复归自然”。自然法:像遵守法律一样,按照自然律来生活“谨道如法,常有天命。”在身心健康方面,离自然越近,离疾患越远。触犯世间法律,虽有侥幸逃脱者。然而自然法却如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无所逃于天地间。庄子“太和万物”的观点,人原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类应该“顺之以天道,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即以天道来规范人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刘先银老师点评| 弘道积德 五十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kuva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