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满怀期待地翻开这本书的,但阅读过程中发现这本书并非我喜欢的style,感觉这本书更偏重于学术方面。
用芒果米的话说:可以把它当成一本论文来读。当然好的书籍并不一定会赢得所有人的喜欢,即便它不是我喜欢的style,依旧不能抹杀它是一本好书的事实。
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书名虽为万历十五年,但讲述的并非仅仅是这一年中发生的事情,似乎一切都是在为未来发生的事情在做积淀,就如同蝴蝶效应中,那一只只扇动着翅膀的蝴蝶。又仿佛是从大明这个庞大的身躯上采集了一片切片,把这片切片放到显微镜下进行病理分析,从而得出这个帝国在未来分崩离析的病因。这又让我想到了《显微镜下的大明》,虽然我还没读过那本书,但似乎这两本书的写作手法很相似,都是小中见大。
网图,侵删书中虽然写了好多人:帝(万历),文官领袖(张居正,申时行),文官清流(海瑞),武将(戚继光),哲人(李贽)的经历,但其实讲述的只是一件事:以祖制和道德为治理依据的大明是如何走向没落的。
咱们先从万历说起,在最初登基的十年里,万历帝年纪还小,由首辅张居正主持相关事务,推行一系列的法度,使得万历初期便呈现出“万历中兴。如果把功劳都归到张居正身上似乎也有些不太公平,毕竟如果没有万历对张居正的信任和依赖,张居正也许也不可能有如此的作为。但成也万历,败也万历,当张居正驾鹤之后,万历对张居正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张居正在万历眼中变成了一个表里不一的人,那个不让自己练毛笔字,不让自己鉴别珠宝,不让自己接近女色,不让自己过奢靡生活的为人师表的老师,居然过着奢靡的生活:住豪宅,拥美女这让皇帝情何以堪?于是张居正这棵明朝官场曾经的参天大树被连根拔起。
而张居正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因为祖制,在明朝建国之初,官员的俸禄便极低,从表面上看这是压制官员而给百姓解压,可实际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
有权有势有资源的官员怎么可能过得比百姓还清贫呢?这不仅没有减轻百姓的负担,反而让官员的不法行为反而成了潜规则。张居正也许不是里面做的最过分的,可惜他当权时得罪的人比较多,所以等他驾鹤后,便被搞得很惨。
而因此又使得与张居正关系亲近的大臣也受到株连,比如戚继光。他做错什么了吗?他犯法了吗?完全没有啊,可是谁让你是张居正的人呢?在读《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就在想,如果当时戚继光没有被调离辽东的话,或者调离的是李成梁的话,可能明朝依旧会灭亡,但清朝会不会存在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而李成梁为什么会养虎为患呢?看了戚继光的遭遇他敢不养虎吗?真把努尔哈赤干死了,那他便也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了,也许就成了下一个戚继光了------这么看来,如果调离的是李成梁,也许戚继光也会做出相同的事。不知道戚继光的儿子是不是比李成梁的儿子能打?如果半斤八两的话,那么看了历史的车轮是谁也无法阻止的。
再说回万历帝,他可能自己都没想到大家一起否定了张居正之后,皇帝自己又与文官集团产生了矛盾,矛盾来自立哪个儿子当太子,这段历史被称为国本之争,在我看来正是这次国本之争动摇了明朝的国本。
国本之争的第一个牺牲者是当时的首辅申时行,这位擅长和稀泥或者说擅长打太极的首辅应该做梦没想不到自己会折在一张小纸条上。
某天申时行正告病在家(天知道他是不是为了避风头而故意躲起来的),其他大臣在二辅许国的带领下写了联名信(联名奏疏)胁迫万历妥协,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而如此大的事儿,虽然申时行当天并没去上班,可下属们也不能越过他啊,于是许国把申时行的名字也写在了联名信中。
申时行知道这事儿后,病立马好了,并给皇帝递了一个小纸条(秘疏)表明自己并不知道联名信的事儿,更没在上面签字,同时又给万历进行了一番出谋划策。可没想到这封秘疏的内容不胫而走,于是众大臣纷纷弹劾申时行,而万历为了保住申时行罢黜了不少官员,可最后也没能保住申时行,申时行被迫辞官。
事情到这儿还不算完,申时行倒台后,作为二辅的许国顺理成章的成了首辅,可他还没来得及比心,便遭到了其他大臣的集体弹劾:因为申时行给万历的秘疏内容是他传递出去的,他的做法有悖道德,群臣的做法正合了万历的心意,于是许国被罢官。
不久后,万历心血来潮的不封长子为太子,反而要把三个儿子一起封王,史称三王并封。这一想法又遭到了群臣的反对,而此时的首辅王锡爵便首当其冲的被罢免了。
不论是申时行还是许国,也许他们的做法从道义的角度来说都有所欠缺,但是他们没有犯法啊?凭什么被罢免呢?
这场国本之争,最终以万历皇帝失败而告终,他不得不封了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但朱常洛的生活似乎并没有因此而改善,反而变得更加困窘了。而万历也在这次国本之争中心灰意冷,不打算陪大臣们玩儿了,从此不再上朝开启了挂机模式。
个人觉得其实以明朝的内阁首辅制度,万历挂不挂机其实无所谓,明朝依旧能够正常的运转下去,可问题是张居正已经驾鹤了好多年,而他的继任者们在国本之争中几乎全军覆没。再加上任性的万历皇帝面对百官的辞职来者不拒,而且从此不再补位,官员少了就少了,也不再增加,这不扯淡呢吗?就这样在国本之争中一个又一个首辅落马,一批又一批大臣被罢,导致明朝的施政方针无法持续有效的实施,虽不至朝令夕改,但每任官员的想法和抱负还是有所不同的。由此使明朝在万历年间进入恶性循环。
在此我在说句题外话,喜欢一个儿子就一定要让他做皇帝吗?万历的做法也挺窝囊的。要么就霸气些,力排众议朕就是要立朱常洵为太子,谁反对也没有用!要么就理智的立刻立朱常洛为太子,然后给朱常洵找个好封邑让他远离是非之中。可他做得拖拖拉拉,在朱常洛和朱常洵的心里都种下了一个种子。
本来福王也许没有夺位之心,可是你让太子咋想?当初一直迟迟不立太子就是因为福王,后来又迟迟的不派遣福王去封地而一直留在京城,这有背祖制啊。太子登基了能轻饶了福王?何况在此之前又出了廷击案。
太子朱常洛初登大宝之时还是蛮励志的,可十余天后便病种,不到一个月就薨了。至今仍是谜团的红丸案,难道万历之前在立太子时的举棋不定没在其中起到作用吗?这十天朱常洛又经历了什么呢?是不是因为万历驾崩使得他也送了一口气,所以在福王他妈的鼓动下沉迷女色?
说了这么多,海瑞和李贽都还没来得及谈,先到这儿吧,我都没想到一本我并不很待见的书也能让我拖拖拉拉的写了2000+的笔记。
哥布林读书编号:22-31T296
书名:《 万历十五年》
作者:黄仁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