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孩子时候我们父母常常有诸多的“我认为”,比如“我认为这个时间孩子应该把作业完成”“应该是按照这个来”“你不应该哭的”等等。
其实孩子是没有这些个“我认为”的,观察孩子会发觉在他们那里没有是非对错:上千元的芭比娃娃与二十元的小马玩具没有区别,他们只关心玩具是否能带给自己快乐;不管与大教授相处还是与乡村老奶奶玩,孩子只在乎是否能与对方有心连心的感觉。
然而大人却又不同,我们有太多的是非对错观念,总以为贵的东西高贵,总以为大教授更值得尊重。在我们儿时其实也是天真无邪的,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亲人老师社会不断得给我们输入是非对错的观念,这个本无可厚非,因为人是社会性的,需要一定的价值体系来帮助自己更好的适应集体生活。只是颇为遗憾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感受、需求和情绪往往被忽视掉。
比如:“妈妈,我感觉好害怕”“真没出息,那有啥好怕的”
“爸爸,我想买这个玩具”“你还要买玩具?爸爸辛辛苦苦赚钱容易吗,一点都不体贴。”
又如:孩子慢一点,想偷下懒,父母从来不吝啬给孩子贴个标签“你真懒”“懒惰的人”
......
诸多等等,慢慢的孩子便觉得自己的需求、情绪和感受都是不能允许的,为了保护自己,孩子就刻意的忽视自己的感受,开始刻板地用学得是非对错观去面对世界,脑袋里就有了诸多的“我认为”。等孩子长大变成父母,又用类似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也会重复父母的模式,一代传一代。
如何打破这种循环?方法很简单:逆道而行。作为父母的我们要多关注孩子的内在需求、感受和情绪,更不能轻易否定孩子。这方法说来容易,做起来真非易事,皆因我们常年习性所致。人们常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其实孩子对父母的爱也是不求回报的,特别是青春期前,父母怎么教孩子就怎么学,所以要想改变这么循环,就须父母做出改变。
打破“我认为”禁锢的核心就是提高自身觉知力,第一步便是运用并提升自己的感受力。其实每个人都有感受力的,而且有些人的感受力还非常强,只是大部分成人都漠视它而已。平时生活中太习惯用理性,忽视感受力,导致感性与理性的严重脱离,整个人看起来都是硬邦邦的,不通情理。
我自己曾经用笔每日记录自己感受,因为大脑思绪繁杂,笔记录时可以让自己慢下来,真切感受到内心的情感起伏和对外界的细微感知。训练一段时间一般多少能找回儿时的感觉,平时生活中时时保持觉察更是最好的提升渠道。另外抚琴和抄写心经等方式都是可以有意识运用和提升感受力的。当我们越来越能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情绪、内在需求和感受时,便不会轻易否定自己,更不会用一套套标准去框自己,自然面对孩子也不会有那么多“我认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