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散文
时光中的味道—糯米咸鹅蛋(周荣)

时光中的味道—糯米咸鹅蛋(周荣)

作者: 乐乎于仁 | 来源:发表于2020-09-24 22:21 被阅读0次

                             

            两百多年前,吾乡李氏父子,将宦途中江南的温润清秀,南越的绿肥红瘦,家乡蜀中的鲜香醇厚,装进《醒园录》,揉捏成一种崭新的味道。带着江南水乡的清新,岭南海岸的咸鲜,和着巴山蜀水的悠闲,在时光中演变,在炊烟里传承。于是乎,便有了通江达海的蜀味,便有了流连忘返的蜀乡,便有了豁达开朗妙趣横生的蜀人。

            李氏父子,吾乡人尽皆知,父李化楠,子李调元。李化楠乾隆七年进士,宦游江南多地,为官清廉,工吟咏,喜藏书,宦前“梳食菜羹,不求安饱”,然事父母“必备极甘旨”。故对饮食极为敏感,常访于民间乡厨,集江南饮食为《醒园录》。李调元,幼而聪慧,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授翰林院修编,志于巴蜀乡帮文献而编撰《函海》。为广东学政间,遍尝南越佳肴。返乡居故地醒园,再编其父《醒园录》,将岭南及家乡饮食技艺相融,《醒园录》成型再刊。

          《醒园录》尚常珍,所录多为川、粤、江南民间菜肴、小食、酿造,经融汇而成。其上下两卷,上卷记荤菜做法和保藏,下卷载糕点、蔬菜、酱菜、饮品、乳品、蛋品制法。计烹调三十九种,酿造二十四种,糕点小吃二十四种,食品加工二十五种,饮料四种,食品保藏五种,共一百二十一种,一百四十九法。《醒园录》作为川菜第一部著作,为川菜的发展做出了莫大贡献,也为人们的味蕾增添了无限遐想。

            时至今日,取法于《醒园录》的川派饮食数以千记,今择其一枝:时光中的味道——糯米咸鹅蛋。此蛋取法于《醒园录》第六十一法——腌盐蛋法:用芦草灰、木炭灰(或稻草灰),二灰用六成、七成,黄土用四成、三成,有粘性可粘住就好。灰土拌成一块。每三升土灰配盐一升,以酒和泥,塑蛋。大头向上,小头向下,密排坛内。十余天或半月可煮而食.......。此法用蛋无强求,其做法简单井然,且屡试不爽。成蛋,味咸而厚重,长时存放不腐,民间传之广泛。 

            后有李氏族人以此法做蛋,腌制时间稍长,蛋清便盐重,稍短便无味,熟后蛋清或咸或淡无法入口。于是敲孔倒出蛋清另作他用,又觉蛋清倒出蛋内空,便寻其他食材填充。终觉糯米、玉米、青豆等物调味填充最宜,为避水多入蛋,又改煮为蒸。食之,余味无穷,口齿留香。后李氏祖辈在炊烟中不断探索,在时光中不断改良,制蛋技艺日趋成熟,然历经百年,不见于市。

            公元2016年冬,有谢氏(其母为李氏族人)重拾儿时记忆,思母亲做此蛋,温馨历历在目,其味久久不弃。几经思索,决定回乡做蛋。整理家传技艺,选取上好鹅蛋、优质糯米、时令配料及香物,经过不断的探索尝试,其制作工艺和流程得以优化定型,味道更加稳定。便于家乡小城租商铺开设窗口——“潺亭记忆”,传承研制的糯米咸鹅蛋带着时光的记忆,首次上市便获好食者广泛好评,口碑渐渐远扬。

            说起此蛋,历时百年,能够在时光中传承并不断改良创新,源于人们“以食为天”的朴素思想,更源于对“饮食无细故”的孜孜追求。

            今天,糯米咸鹅蛋穿越时空,走进人们的生活,闪亮在蜀中的餐桌上,时光不老,生活依旧,记忆中的味道历久弥新。如果说一种味道能够穿越百年而不老,那么它已经不是味道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可以传承的文化。糯米咸鹅蛋的制作技艺便是这样的文化。制作这枚小小的鹅蛋,其工序二十余道,而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人们精细操作。从选取鹅蛋、腌制鹅蛋、敲孔填料,到把握时机、配料份量、咸淡口味,无一不靠人工和经验的。

            经过几过月精心制作的鹅蛋,其色香味俱全。蒸透,切成两半,迎面而来的是蛋黄的沙、腊肉的厚、糯米的糯、玉米的甜,还有恰如其分的香。黄、白、青、绛......在灰色的蛋壳中交相辉映,糯、软、淳、绵......在口齿间缠绵。

            一枚蛋记录一段历史,涵养一段文化。从大清李氏《醒园录》,到今天谢氏糯米咸鹅蛋。无不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希望与追求。“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而味在于纯,在于陈。

            当城市喧嚣行色匆匆,能够停下脚步,感受市井烟火,享受时光中的味道——糯米咸鹅蛋,那是你的福气。

                                    (2020.9.24)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时光中的味道—糯米咸鹅蛋(周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latu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