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魏智渊老师的讲座,《为什么要帮孩子寻找生命意义》。
在我们的教育中,存在两种错误方式:1、把学生作为一种手段(成功主义);2、把学习当作负担,快乐学习(自然主义)。我们绝大多数的孩子刷题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在为孩子大呼减负的当下,说孩子刷题太少,这是不可想象的。但这却是最真实的状态。怎么可能?小学初中,每一天每一年,学习的时光被安排得很满很紧张,从早到晚,披星戴月。有哪个孩子负担不重啊?但如果真正去盘点孩子所做的,其实并不多,确实,学习时间很紧张,是孩子们内心却并没有建立起学习的节奏感和紧张感。大多数孩子被动地学习着,他们在学习、作业中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所在。
结果就是:无论是以前的我,还是现在我所面对的孩子,经过了小学初中的学习,学会了些什么?错别字满天飞,写不好一篇文章,更为可怕的是,失掉了学习的兴趣。如果说幼儿园是满怀着兴奋与期待踏入校园,而从高中出来,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眼神迷茫的青年。
也许我们以为是因为学习太难,实际上,我们的孩子所做的并不难。在魏老师他们设计的南明教育中,五年级的孩子可以完成诸如各类名著研读的小论文,论文水平连高中生或是大多数老师还不及。但我们的孩子可能还写不对名著的名称和作者。
原因何在?我们的阅读输入量太少,阅读层次太浅。从幼儿园一年级开始,就学习拼音,耗费太多精力却始终学不好拼音。如果究其原因,也还是我们的阅读语音输入量太少。拼音也好,单个的汉字也好,本是无意义的,必须在生活中,在故事中活起来,语言才真正为一个人所掌握,如果只是为考试而存在,学了,也依然是死的。
在书本和电影中,有些鲜活的例子。《杀死一只知更鸟》里,六岁的斯各特•芬奇,还没进过学校就已经学会了阅读,只因她常在父亲怀里听父亲读报纸。电影《海蒂与爷爷》中,住在阿尔卑斯山下的海蒂何以建立起一个写故事的梦想?只因她陪伴的克拉拉的祖母读故事给她听。如果再去追溯那些名人背后,总会有一些书籍或是一些讲故事的人,开始他们的知识启蒙和文学启蒙。
那在我们学校和这样的孩子之间,差距是什么?被动和主动的差距,无趣与好奇的差距,简单重复和充满挑战的差距,单一的课本和广阔的海洋的差距……
如果不能缩小这样的差距,是不是就没有出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张桂梅老师走出了一条路。2008年,她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12年间,这所学校让1804名女孩考入大学,走出大山。张老师讲得很实在,很坦然:我搞的就是填鸭教育,因为孩子的基础太差了,这是唯一救她们的办法。无论你怎么妖魔化填鸭教育,它能让孩子们考上大学,走出大山,那就是好的。素质教育吹上九天,我的孩子们要落下九地,那就是不好的。
无论哪一条路径,对于孩子来说,不是不需要学习,不是需要简单的东西。相反,多背一公斤,多干一点点活,能让孩子产生生命可控的成就感。孩子需要高压力的学习,不能太放松,因为它会带来一种充实感。另外,要帮助孩子追求一种自由感。自由感意味着不是被动地去做事,而是主动地去做事。做事的过程当中又不会被异化。自由地运用自己的能力,做一些让生命和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