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提供的集成服务是一把双刃剑,我们需要付出较高成本进行信息筛选。
不可篡改和加密技术的引入将帮助网络世界更好的保护隐私和进行收益分配。
— 集成服务 价值信息筛选 收益分配 —
为了获得更多用户的信任,也为了体验上更为高效,互联网采取的最合理的方式就是集成服务。然而当服务越来越集中之后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你如何信任它不会作恶?比如我们使用网络订餐服务,平台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可能会给你大量推荐向其支付了更多广告费的商家,而这种推荐方式显然是与用户的利益相矛盾的。
虽然现有法律的规定可以部分地将广告推广和算法自然排名加以区分,但是这样的规范更多时候只被一些大型平台严格地执行(这也是我们往往更信任品牌服务商的原因),因为对它来说违规的成本是极高的。而对于一些中小型的公司,则经常会对类似的规定置若罔闻——除非它们拥有很高的创新壁垒,或者经营团队本身能够非常自律。
说到这里,互联网技术存在的问题已经非常明显了。由于技术本身并不自带信息筛选的机制,这将客观上造成由应用层的中介商们来承担这一角色。问题再次回到以往我们曾提到过的协作和信任关系,互联网虽然让更多信息得以共享,也就是在博弈论谈论的信息公开的假设中大大往前走了一步,但是由于信息的真实性没有办法通过技术公平地被解决,因而我们无法完全信任平台所产生的数据。
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个体用户在参与到数据建设过程中的权利保护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注册、数据的生成和转发行为都发生在平台上,平台进而利用这些数据(多数时候是使用脱敏了的数据,但也有一些违规采集和使用的情况)进行智能分析和推荐,以此产生相应的经济收入。在整个环节中,由于数据不被用户自己掌握,这就很难保证个人隐私不被侵犯。
在过去,面对可能的侵害隐私的行为,用户往往无甚办法。即便在平台合规使用数据的情况下,用户也很难完整地参与收益的分配。虽然有的平台会尽量恪守隐私保护的规范,还会时不时采取一些返利行为,但与用户的需求和贡献相比仍会显得不足。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用户和平台之间的矛盾并不显著,但随着现在的机构越来越集中,这种不协调就开始逐渐凸现出来。
我们说互联网的存在去掉了很多中介机构,比如之前买卖双方需要花很多精力确认彼此的背景和诚信,因而需要借助大量审计师、会计师等的帮助。在信息公开上网之后,双方可以更快地了解到彼此的情况,一些查询和信息调取手段也变得十分便捷,这都大大减少了我们达成交易的成本。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已经完全消灭了中介。由于互联网技术本身没有办法达成信任闭环,很多互联网企业自己逐步被附加上最终信任裁判方的职责。虽然在多数情况下,它们会秉承公正的原则作出裁决——这些机构也的确聚集了不少优秀而正直的人才,但是当组织庞大以后,我们并不能保证它们的每一次行动都能够尽全力维护个体应有的权利。
此外,由于商业竞争的残酷性,一些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所招致的不良后果往往难以避免。比如我们曾经谈到价格战的例子,在耗费了巨额的资金赢得市场之后,出于公司盈利的目的,接下来需要快速的收回成本,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出现不合理的定价行为。与之相伴的,还经常会有服务质量下降,甚至滥用用户数据牟利等情况,这些会伤害到用户的利益,最终也会影响到其继续使用平台服务的积极性。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提到了区块链核心的两项技术:不可篡改与加密,同时也提到了互联网现在面临的困境。为了进一步创造更大的繁荣,就需要更多的个体参与其中,并且能够达成更为稳固和长效的共识。不可篡改和加密就是应对以上问题的关键所在,它们的核心能力是可以在现有信息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传递经过价值筛选的信息。
接下来让我们正式进入区块链技术的讨论。首先解释一下系统层面的不可篡改,我们在前面文章中已经简单讨论过这项技术,大致意思就是区块链上的交易信息一经各方确认并打包入区块,后面很难再进行修改(如修改则会出现硬分叉或软分叉)。这样的技术配合上互联网原有的开源和开放,才能发挥出区块链的真正价值。
为什么需要做这样的安排?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这就好比在货物运输的时候,为了保证运输货品的质量,我们之前的做法是设立一个中心化的检查站,这样虽然可以起到督促的作用,但是谁又来保证它的公正性呢?这个时候我们想到的方法就是让检查站的监管信息公开,互联网技术本身就具备这种开源的精神。
但是问题依然存在,虽然检查站把信息开放了,但是如果趁人不注意它修改这些数据怎么办?毕竟信息数据在检查站手上,它是可以用很低的成本进行篡改删除的。比如用户在网站上留下了揭露平台方不作为的评论,这个时候谁能保证平台不会私下去对评论做些改动?我们的有些读者可能就经历过类似的情况。
所以除了原来的开源和开放,不可篡改在这里就显得意义重大。在这一点上区块链相对互联网的改进在于将篡改的可能性做到最小,而不是听凭平台方去进行自我管束。用到上面的例子中,就是区块链环境下的检查站的每一次检查行为,都是在各方的共同监督确认下完成的,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达到获取高价值信息的目的。由于所有的数据是经过各方在上链后确认的,而且事后谁也无法私自抹掉,也就大大增加了信息的可信程度。
另一项技术就是加密,这个对应的是个人的层面。我们在前面提到平台可能存在不当收集用户数据,或者没有公正地分配用户贡献所得的行为,而加密技术就是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其主要包含数字签名和公钥即身份两项,它们共同保证了数据归个人所有,并且每一次的数据交易和流动均需获得用户特别的授权。
通过密码保护数据的安全性很好理解,又因为我们拥有数据的目的不是为了存放在保险柜里,而是将其放在网络上获取相应的价值,所以在隐私保护之外,还涉及到收益的分配问题。在互联网的早期社区,极客们更多是在免费地分享自己的见解和一些代码方案,他们追求的更多是精神上的愉悦,获取新知识和探究未来是这个时候的主旋律。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信息分享却越来越局限在必要的社交和商务场合。在网络购物的时候,我们迫不及待的希望实现一键下单,也不愿意浪费时间在评论区。事实上,现在很多电子商务网站的留言板大量充斥的不过是商家自吹自擂的信息,来自用户的数据则更多是一些不满的倾诉,或者没什么实质内容的评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除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让大家空余时间甚少之外,本质上是因为花费时间留下的信息很少能够给用户自身带来价值。多数时候,敲打键盘或者输入语音的用户们,无法从自己的数据贡献中获得合理地回报。此外,随着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有价值的评论声音也很容易被数据洪流淹没,这进一步抑制了高质量网络内容的产生。
加密的意义在此时就显现出来了。一方面,借助这项技术,用户可以更放心的进行数据分享和交换。另一方面,在区块链加密的环境下,每一份数据可以和用户一一对应,从而能够被更精准地进行价值衡量,并在生产者之间公平地进行分配。我们可以想象,这就相当于每个货品由用户自行打包(别人无法窥视),而后在运输和交换的过程中,上面的标签都确保它被调用获得的收益可以追溯到货品的所有者。
*文章为作者李凯龙原创独立观点。 未经授权, 禁止擅自转载。
*李凯龙,数字机构劫波科技创始人兼CEO。
李先生就读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法学院获得硕士学位,拥有香港中文大学mba及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文学学士文凭,并被公派到欧洲多个国家留学。李先生曾供职中美顶级的一/二级市场投资及基金;曾于腾讯从事研究与投资工作,期间在腾讯研究院担任首席研究员;曾出任中国五百强佳兆业金融控股总裁助理职务,负责战略业务规划及金融/科技/消费板块的投融资和运营管理。李先生还是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及研究生课程讲授学者,并为清华大学院系校友会之理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