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Mind Hacks,心理和脑

Mind Hacks,心理和脑

作者: 野人书斋 | 来源:发表于2014-04-11 13:36 被阅读0次

    这本书于我颇有些渊源。因为这本书,知道了刘未鹏;因为这本书,开始对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感兴趣;也因为这本书,掉入认知神经科学的深坑,回想当年刚进大学,而今颇有几分唏嘘。

    之后,系统读过七八本心理学导论,挑选过一系列与认知心理学相关书籍阅读。而今再看这本书,仍得承认,这是一本好书。从知识结构看来,遵循一般心理学导论类书籍的顺序,循序渐进。唯一不同,这本书大约是讲的导论类书籍前1/3的内容:研究方法,神经基础,感觉,知觉,以及这些东西所构建出来的对世界的认识。相较导论类书籍明显的优势,是每次引进一个名词,都可以举出例子,通过例子对名词进行解释。

    不记得是英文电子版还是这本中文的纸质版,总之,确确实实是彩色的。这次重温的黑白影印版让里边关于视觉的许多例子显得缺少了说服力,甚为可惜。对这本书的中文版翻译偶尔有些微辞。“当你想到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这样不专业的翻译都出现了。是怕读者困扰于一个歌手的一首歌,这种情境吗?一本外国科学书籍突然出现这种东西,总让人怀疑是在翻译过程中不尊重原文,卖弄聪明(还好其他类翻译错误不算多,看下去是没问题的)。

    在不同章节出现了许多相同的主题导致这篇笔记写了又删,删了又写。大脑是可以被欺骗的,因为“图式”的存在。欺骗大脑的惯常模式是突破现有的“图式”,或者利用现有图式的盲点。无论是视觉,听觉亦或者触觉,注意力,均是如此。如果说感觉是输入,是自动发生以至于成为习惯的一种现象,那么知觉,注意力,记忆,便是自己的感觉反馈给世界的一种表现形式。所谓认知,认是输入,知是对于输入的处理。

    输入需要了解其客观的特点和局限性。不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他们都是有局限性的。或者说,可以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但不要指望别人眼中的世界和自己眼中的世界能够一模一样。想象,不只是一句关于事物的描述,而是脑海中的事物图像。书中说到图形翻转与识别度的问题,想起最近与学美术的朋友聊天,说起将画翻转,左利手与右利手对于同样东西的感知,完全不同。

    输入是容易被干扰的,尤其是同一渠道的信息。比如均为视觉,或者均为听觉的不同信息,同时接收并在脑海中有个妥善处理的可能性,就不那么大。所以别觉得自己天赋异禀可以同时做很多件事情了。

    另外在读到这段的时候,有一些新的猜想需要找资料。一些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似有一些重合,是否基于同样的原理?比如运动后效,感觉的适应性与物理学中的惯性。

    信息的处理。牵扯到注意力,情感,记忆。这些与多年进化,自然选择或许有些关系(参考进化心理学)。也可能仅仅只是习得性条件反射。当然,还有奖惩机制。

    联想:关于选择性注意与阅读速度的提高。我曾经做过一份工作,每天大约需要阅读8000条左右的新闻,并进行信息的筛选。时间集中在7:30~10:00。要在短期内处理完这么多条新闻,并进行分类,需要了解相应的关键词(这个取决于筛选的法则),系统会将相关关键词高亮。所以只需要扫视关键词附近三行左右的内容,大约就能知道这篇新闻是讲的什么,与关键词有什么关系,从而判断这篇文章该如何分类。

    书中提到一些反复出现在我现阶段生活中的东西。注意力与及时的反馈。如果没有及时的反馈,短时间吸引的注意力很可能会干扰到重要信息的传递。这是交互设计中应该再三高亮显示,而被我忽略掉的东西。缓冲期。将一些以后还会用到的词语,打包存入缓存,之后读到,反应就会快些。这个和软件的一些设计很像。

    不同渠道的同一信息可以互相强化,如果有感情的参与,则强化效果更佳。格式塔心理学很好解释了关于归类,脑补的一系列原理。可到底是来源于后天的输入,还是自然选择造成的集体无意识,未被污染过的大脑,孩子的大脑,只能给出现象,书中所试图证明的东西,总显得牵强(书中更倾向于先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Mind Hacks,心理和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ldl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