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高祖父,即祖父的祖父。
古代的“九族”一般指上四代、从高祖算起,下四代、至玄孙。《三字经》中对九族的说法是“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
论血缘亲疏远近,还有“出五服”的说法,比较难讲清楚,网上找到一张图:

上下九代的称谓:
鼻祖、远祖、太祖、烈祖、天祖、高祖、曾祖、祖父、父亲、
自己、
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来孙、弟孙、乃孙、云孙、耳孙。
2.孝廉:孝,指孝悌者;廉,清廉之士。“孝”和“廉”分别为汉代设立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科目。汉惠帝吕后都曾有诏举“孝悌力田”之举,汉武帝时设立察举孝廉制度,后往往合为一科,在东汉尤为求仕者必由之途。
自汉武帝之后,至于东汉,从地方官吏到朝廷的名公巨卿,有不少是孝廉出身,对汉代政治影响很大。
察举孝廉在西汉时考核比较严格,被举者如被发现不合标准,举者要承担责任,被贬秩、免官。通过举孝廉,在社会上造成“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和风尚。但到东汉中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孝廉名额基本被各郡里的大门第之家所垄断,举孝廉制度名存实亡,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曹操曾经在二十岁时被“举孝廉”,但他本人却从心底里不赞同此制度,在他掌握实权后颁布的《举贤勿拘品行令》里,公然要求推荐那些“不仁不孝,但有用兵之术”的人为官。这既是对那些奉儒为教的士大夫的巨大嘲讽,也是对举孝廉察举制的彻底否定与渺视!
魏晋之际,魏文帝曹丕设立的九品中正制代替了举孝廉,直到隋文帝杨坚推行科举制。但明清时期的举人仍俗称孝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