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4
今天早上在微信群里看到一个抖音视频,视频描述了一个老师教授学生的场景。一块黑板上写了:山清( )秀,老师站在黑板前,努力启发学生填写括号里的那个字。
![](https://img.haomeiwen.com/i4964901/92bdefb82c60a2b1.png)
老师竭力引导,学生就是答不到点上。整个视频只有44秒,对话节奏很快,这里给大家还原一下:
面对黑板上的:山清( )秀——
老师:“生命之源是什么?“
学生:“是饭“
老师:“那做饭要放什么?”
学生:“放米”
老师:“那淘米用什么淘呢?”
学生:“用手淘。”
老师:“假如你渴了你想喝什么?”
学生:“奶茶。”
老师:“奶茶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学生:“是茶。”
老师:“茶是用什么泡出来的呢?”
学生:“茶壶。”
老师:“河里有什么?”
学生:“河里有鱼。”
老师:“那鱼在什么里面游呢?”
学生:“在河里游。”
老师:“我么我这么问吧”,视频里的老师明显开始焦灼了:“有一句成语叫混什么摸鱼?”
学生:“混蛋摸鱼.”
老师耐心地一步一步在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在跟进。答案很简单,但是老师显然不想简单粗暴地把现成答案告诉学生,几次推导失败,再重新找到角度继续展开,真是令人钦佩。而那个“水”字就在老师的嗓子口,喉咙浅一点就吐出来了,我很佩服这个老师的职业精神。
![](https://img.haomeiwen.com/i4964901/1dc1cec6af1b4da0.png)
最终视频以“混蛋摸鱼”爆笑结束。
我一边忍不住笑,一边禁不住想:老师梯度很诚恳,没问题,学生对答如流有思考,也没有问题,但是为什么绕不到我们要的答案呢?是不是教育手段可以调整一下?
山清水秀本来是一个很具象的事物,却要求一个小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来找出这个叫“水”的答案,是不是下次山山水水也需要推导呢?如果换个方法,给学生打开一幅山清水秀的图画,让学生亲眼目睹山水风景,不仅是山清水秀会了,山山水水、千山万水、水天一色……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还铭心刻骨。
我自己在亲子教育中,也走过弯路。上海的九年义务教育对家长伴读的要求很高,当时孩子读书的时候,自己也在进修,没有学过教育心理学的我,往往会在辅导上绕远路,把启发式教育变成绕大圈,比如在英语语法上,抽象的法则加上兜圈似的推导,让女儿越学越糊涂,导致女儿后来对英语从恐惧到抵触。致命的伤痛。
老师在教授一个概念的时候,往往会将此概念的历史渊源、意义价值、发展走向一并交代,把一个简单的概念说得莫测高深,这是老师的知识渊博。不过,教学也要关注对象和内容,根据对象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做调整。年纪小的对象,需要更加直观地教学,临场感的授课便于理解也便于记忆,还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