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于简书生态的一点思考

作者: 孙小炀 | 来源:发表于2019-01-24 15:56 被阅读210次


    心态要稳

    新入一地需要了解周边环境,新开一项游戏需了解游戏规则。简书这个地方我一入驻就意识到这里的一大特点:就是写手多,读者少,生态结构又偏于扁平化。“写手多,读者少”是什么意思?来简书开户的人都是能写两笔的人,都有一定的表达欲望。

    说上帝给人类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想让人多听,少说话。

    对于普通人来说“多听少说”尚属难事,对于表达欲望强的特定人群来说,想让他们多听少说就更难的。我记得小时候,父亲请了一群作家朋友来家里玩,他们每个人都是口吐莲花、唇枪舌剑,语速极快,一张四方桌上,面对面两个人在说话, 面对面的另两个人越过前两人的话峰,在聊另一个话题,形成另一座话峰。这样的表达欲成就他们成为作家,而在简书这个生态环境之中,也差不多,都是写手,都是作家,想说的话很多而听别人说的时间很少。

    简书像一个天南地北半成品作品的批发市场。早上看了“微樯”老师的《多个妈妈真好》,写他岳母,一个朴素农妇,通过送女儿看病、给自己做饭,妈妈有病扛着和烧纸给丈夫几件小事来写。我的婆婆也是一位朴素的农妇,我也想写她,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素材,“微樯”老师写的好,学到了,他是陕西延安人。易友“陈尔斯楞狮子”写诗,摄影在行,镜头下的美景都属“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异域风情,他是内蒙古人。还有一篇在英国留学的作者写蓝色星期一到底是会加强还是减弱抑郁症状。天南地北很好理解,为什么说这里的作品是半成品呢?简书入驻没有门槛,作品无需编辑审核,写手们每个人都是个体户,写成啥样就是啥样,良莠之别在于阅读数和点赞数。各个文集是有文集的管理员进行文章审核筛选的,当年的论坛,比如南京这边比较有名的“西祠胡同”也是这个套路,各家版有各家的版主,海量的“叨唠”发上来后,版主会加精,推首页。当时论坛的活力就在于这种良莠不齐,如小草喝饱了雨露恣意地生长。

    在简书这样的生态环境中如何求发展呢?第一条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写出干货,持续地写出干货,这条略写。

    其次嘛,要与人群产生互动:加粉点赞,加群聊天。“韩勇1981”在他的文章《给简友点赞的一点心得》中,他应该是个技术控,一切用数据说话, 点赞8987篇文章,收获粉丝238个,点赞735个,加粉比例在2.6%,回赞比例在8%。接下来还有演算数据,100个人当中有7个人点赞,除去互粉,剩下的可能有4,5个认真地读了文章。数据就是这么赤裸裸这么冰冷,盖过一切文字的温暖。有这样操作思路的人一定会将点赞和加粉当作一个日常动作,应该还要加上一定的数量作为任务要求,但毕竟加粉和点赞都属于动动手指头的操作,是最简易的动作,写评论就难一些了,写上三两个字,如“写的好”,“写的很好”,“问好”之类虽然也水,但到底抚慰了作者一颗不停刷简书,求关注的心,如果花费一番心力写评论者当然更受欢迎,读别人的文章费时费力,认真书写评论耗费心神,但也只有如此才能达成一次高质量的交流。如果说最高级别嘛,我不说你也知道,自然是打赏,真金白银,满满的爱!我简书里的两次打赏都来自于自己的微信好友,非常感谢她们。

    简书里的社群文化,我在简书这些天,加了三处微信群:过期废柴(书文交流)的群里最热闹,有人吹水,另有两个群,里面的文友交流的少,见着会有作者把自己的文章链接丢进去,然而并不能惊起一滩鸥鹭,久了,我也不去丢链接了。这样的群内互动同样是要有投入的,花时间泡在里面,最好还要做意见领袖,发点红包也可,我投入的时间有点少。

    这是我目前关于简书的一点思考,接下去我会把时间花在写好自己的文章和认真点评简友文章这两件事情上,心态要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对于简书生态的一点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lgy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