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你患有病症,即使深处疗养院中,但我不曾放弃,我愿与你一房两人三餐四季,四海三山二心一生,我一直都知道,有你的地方就是家,我会一直在你身边,不会离去,死神也不能将你我分开,唯一让我心痛的,就是你明明深爱着我,却忘记了我是谁。
在众多描写爱情的电影中,《恋恋笔记本》可以算得上是凄美类型的代表。译者译为“恋恋”,指的就是那恋恋不忘的爱恋吧。
以整体角度来讲,电影以欧美的风格讲述了一个穷小伙爱上富家女遭到女方家庭拒绝却依然走到一起的故事,读到这,有人会想:哦~烂片的味道。
如果这么想,那就错了。毕竟是2004年的电影了,这样的梗概在如今看来或许有几分老套,但其表现出的至死不渝的爱情给人的冲击力却是很强很有力的,我想这就是这部影片能成为经典的原因吧。
电影开场,映入眼帘的是整屏的深红色夕阳,一人一舟一红日,在湖面上缓缓划动,舟上的人在寻找,在向往的,似乎就是那凋零的记忆,开场便给人一种唯美却似乎带几分压抑的感觉,似乎暗示着一种文艺凄美的基调。
男主诺亚初次见到女主艾丽,便钟情于她,于是,便开始了一系列“臭不要脸”的套路,没过多久便撩到了,不得不让人佩服,是真的会撩啊!比现在流行的土味情话有用多了。
这个片段中,我看了看弹幕,有“渣”的字眼,但我不觉得,后来也证实了,诺亚很爱很爱艾丽,这让我想到一句话:第一眼就喜欢的人,真的会喜欢很久很久。
在一起后,两人便黏在一起,诺亚带给了艾丽很多快乐,同样,诺亚也很快乐。因为我喜欢你,所以我会让你笑;因为我见你笑了,所以我便笑了。他们就是如此。
看一下进度条,就会知道好景不长。
艾丽的老母亲,说老,只是我个人不喜欢这她,想必几乎没人会喜欢这种角色,知道了诺亚的家庭背景和工作情况,就极力反对女儿与这个穷小伙在一起,很快的收拾东西后,强行将女儿带离了这个夏季避暑的小村庄。
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即使两人身处异地,却也可以用书信来往,的确,诺亚一年写了365封信,每天一封的坚持,即使不能见面,但他的灵魂还是围绕着她,渴望将自己的爱意送到爱人的身边,因为他的心一直在她那,不曾离开。
可是,心狠的母亲又在作祟,所有的信都被藏了起来,丝毫没有透露给女儿。
煎熬的一年过去,365封信也没能换来一封信的答复,男主所有的期望都变成了失望,他开始工作,开始计划着将庄园改建成另一个模样:一件白色的屋子,带蓝色百叶窗,还有一个可以俯瞰河流的房间供作画,一个大大的门廊环绕整栋房子,可以喝茶,可以看日落。最后他完成了,完成了之前对艾丽的承诺。即使所有的爱意没有换来一丝的回报,但诺亚的心里还是只有艾丽,没有改变。
等到你音讯全无,我再去爱世间万物。
艾丽便是如此,由于母亲的干扰没能收到那365颗真心,在极度哀伤的同时,又相识了爱她,真心对她,条件优越的朗,就接受了这个男二的求婚。
婚期将至,偶然看到了诺亚的消息,艾丽犹豫了,她不知道怎么选择,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无论怎么选,似乎都是错的,就这样陷入了无限的纠结中。
其实,艾丽回来就已经做出了选择,只是她不知道。如同我们的生活, 当面对两个选择时,抛硬币总是奏效的,并不是因为它总能给出对的答案,而是在你把它抛在空中的那一秒里...你突然就知道,你希望的结果是什么了。
很幸运,朗是个很好的人,面对未婚妻的所作所为,他说:“在我看来,有三个选择,一,我开枪打死他;二,我狠狠揍他一顿:三,我离开你。三个都不好,因为,这几个选项我都得不到你,尽管发生了那么多,我还是爱你。”他放手了,他成全了艾丽,成全了他们二人的碧海蓝天,不由想起林宥嘉的《成全》:“我对你付出的青春那么多年,换来了一句谢谢你的成全。”
的确,朗对艾丽的爱,是无私的,就像王小波对李银河说的那样:“我爱你爱到不自私的地步。就像一个人手里一只鸽子飞走了,他从心里祝福那鸽子的飞翔”。
于是,艾丽拿着行李,来到了那栋白屋子,来到了诺亚身边,直到永远。
电影整个故事由年老后的诺亚讲给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艾丽听,每次讲完,记起诺亚的时间只有五分钟左右,每次遗忘后,就是那令人心力憔悴的抓狂,那一刻,最痛苦的或许还是诺亚,毕竟,记得的人是最痛苦的。但他们之间的爱比记忆更长久,又有谁能如这般浪漫一生?
结局引起了无数观众的泪光泛滥,两人在病床上执手,安详的离开人世。他们之间不曾失去,也不会失去。
回想第一次的相识,那青涩的眼神四目相对时,会不会想过:余生,我只爱你,从今往后一万年,我终将陷入对你的这种情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