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看一档很有趣的网综《奇葩大会》,其中有位选手号称要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rap”,并在亲身模仿了几种别国的“rap”之后,非常正经地表达了自己对于中国式“rap”的畅想,然而这迎来了范湉湉劈头盖脸的反击,大致意思是说“此人纯属装X”,就在这气氛无比尴尬的时刻,蔡康永的一番话却让全场都冷静了下来。
我们的康永哥微微侧身,他说“现在很流行,在掌握一门技艺的时候,把最核心的东西给放到一边去不管。”比如现在没有灵魂光有好词好句的畅销书,各种排行版第一的同时似乎也没有人去关注这本书的内容到底怎么样,又该有个怎样的评价标准;他还说“我不会像你一样,冲出来把那些书给撕了,说你们到底懂不懂写作是什么。”一如既往的温和礼貌中好像也埋藏着几分妥协,对“这世上庸俗的合唱团”的屈服。
我无法去定义两种做法的正确与否。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植根于不同的立场罢了。
如若每个人都像范湉湉那般气急败坏地跳出来维护自己心爱的东西,音乐界的口水歌也不会因此绝版,裤裆藏雷的抗日剧们也不会因此停播,因为总有人觉得口水歌好听,总有人觉得抗日神剧好看,无论是被当做笑料还是谈资,他们总有其存在的价值。
可是当人人都变成了蔡康永呢,安静地修炼自身,强大实力,纵使心中对这些丢失了核心的东西有多鄙夷,也只是撇撇嘴,站在一旁等待着自己出演的机会。身影孤独,步伐坚定,偶尔对欣赏自己的人说一身“谢谢”,但我始终无法相信他们的内心就没有过一瞬间的彷徨与苦闷,努力是否值得,谁不想拥有被认可的权利,哪怕只是被认可而已。
我私下问过波玛丽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她表示无法欣赏那些内里明明很挫却总是要披上“经典”外衣的东西,那些东西总是有令人尴尬的魔力。她喜好的,要么大雅如《红拂夜奔》,要么大俗如《总裁的绝色小娇妻》,容不得半点“虚伪”。
这多痛快呀。
这几天我老是不敢点开微博热搜,动不动就是哪个前辈艺术家批判小鲜肉的新闻报道,我怕如果我悄悄在评论底下为自己喜欢多年的流量小花说几句话,就会被群嘲,脆弱的我可受不了半点打击。年轻对一个演员来说可能是资本,也可能是软肋,如今“演员”一词的变质,又有多少人默默地在背后推了把手。
浮于表面的东西会给人带来快感:浅显易懂的文字、令人垂涎的美貌、矫揉造作的声音以及对我们感官的一切刺激。现在的人们已经忙到,已经累到没有时间去碰触那些最本真的、最原始的东西了,很悲哀却无可奈何。
大二时我曾经关注了几个公众号,在每天仔仔细细阅读完他们的推送之后,我不禁想控诉我这二十几年来“悲惨”的人生,我很想当场摔了手机,怒吼道:“你看看你过得都是什么鬼!平淡乏味又无聊!如果你的经历也像这些推送里面的故事精彩的话,你还愁啥!靠着贩卖故事都能赚的一大笔钱呢!别说养活自己了,变成白富美赢取高富帅走上人生巅峰简直不在话下啊!”
但我没有,只是手指轻轻一点,取消了对他们的关注,顺便抱怨不争气的自己。
偶然间看到一篇对蔡康永的专访,记者问了一个挺刁钻的问题,可我已经忘了是什么,只记得他的回答非常巧妙,他说:“我喜欢大众有反应的事情。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写严肃的诗和小说的朋友们真的很辛苦......我觉得那个日子真的很难受......相对来讲......康熙一天播出能让很多人开心......就是我希望我做的东西还是大众有反应的东西。”
“大众有反应的东西”应该都能很好地为自己争取些什么,也能带来相应的代价。而这并不妨碍我,作为一个尚未丧失自知性的个体,去追求一些自己觉得真正有价值的事物,可能这只有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人会为你驻足,你面对的是冷清的剧院,能拥抱的只有寥寥无几的观众,内心还是像飞出了许多小蝴蝶般的满足。
如果真有那一天,希望可以不用再声嘶力竭地标榜自己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