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书法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  ——张云生教授访谈录

书法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  ——张云生教授访谈录

作者: 何良hlrdyl | 来源:发表于2017-08-07 03:50 被阅读191次

书法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  ——张云生教授访谈录

书法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

          ——张云生教授访谈录

          【深圳】何  良


        深圳书画艺术学院书法部主任张云生教授,河南淮阳县人,幼承家教,攻习书法,由颜柳入手,转攻魏碑,涉猎行、草、篆、隶古今各体,了会於心,熔铸己格,以行草名世,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与出版、收藏,以及刻木立石。
        一九九八年三月下旬,我有幸同伍师元先生送张云生老师返故乡淮阳。在淮阳逗留的几天,我们一边参观这座文化古城的名胜古跡,一边聆听老师教诲。访谈的话题涉及书法文化与人生、书品与人品、书法创作与艺术鉴赏、书法艺术价值与时代精神,以及书法艺术的现状与未来前景等。下面就我与张老师访谈的部分内容整理如下。

作者与恩师在大鹏湾合影

何:张老师,几天来,我们参观了伏羲陵和弦歌台古跡以及伏羲碑林,聆听到您对古今历代书法名家名作的分析。中国书法渊远流长,今天想请您结合书法文化史,谈谈书法艺术的文化意蕴和时代精神。
张:中国书法文化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书法文化意蕴的不断生成、不断成熟和时代精神的不断形成、不断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从书法艺术发展的角度上说,即书法艺术除了其自身艺术规律的生成和影响外,还受到时代精神和人文倡导方面的影响。
  从甲骨文到楷书上千年的蛹变过程,其中经过了多少跌宕起伏、衰盛演变的漫长岁月。如果说甲骨文出土的文化意义在於将中国古文字历史推前到三千多年,为中国古文化研究提供了“金钥匙”的话,那么,隶书尤其是汉隶的发展是古代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场革命,标志着中国书法艺术进入了第一转型期和高潮。草、楷书皆源於隶,因此,隶书被称为今体书的鼻祖。
  从隶书发展到楷书,表明中国书法文化的成长和成熟,其中,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楷书经过了成长、完善和飞跃的过程,尤其是以魏碑为代表的北朝书法,以其雄强刚健、奇崛稚拙、磅礴豪放等特征,为楷书的成熟及进入唐楷辉煌时期铺垫了坚实的基础,並建立了书法艺术理论基础。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颠峰期,既法度严谨又风格各異,唐代书法大家辈出,从初唐的欧、褚到盛唐的颜真卿,再到中唐的柳公权,这四家以及众多的唐代书家,不但创造了承古开今、法度严谨的楷书,又真正净化了篆隶书的象形古意,从而形成了全新的唐楷,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书法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  ——张云生教授访谈录
何:您的意思是说,楷书在唐代的文化意义,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书法本身的意义,牠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和时代文明的特征,成为唐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誌。
  在讨论书法艺术风格时,我们常说,晋代尚韻、南北朝尚神、唐代尚法。那么,我们应如何理解南北朝楷书向唐楷过渡中的尚神和尚法的问题呢?
张:唐楷的成熟和定格,是以晋代的“韻”和南北朝的“神”为基础的。众所周知,由於晋代经学统治走向崩溃等政治原因,晋代士大夫们的思想解放、精神自由。以卫夫人、王羲之为首的书法大家,表现出了气韻绝伦、风度非凡、自然恬逸、神情豁达、悠雅洒脱的书法风格。晋代书法强调“意在笔先” 、“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注 这种“心手相应”和“心灵超脱” ,实际上是“韻”在其中。到了南北朝,再加上雄健秀骨的“神” ,使书法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韻”和“神”的结合,构成了南北朝书法艺术的一大特征。
书法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  ——张云生教授访谈录
何:从时代文化精神来分析,这种南尚韵北尚骨的书风,是否通过南秀北强、南雅北健这种神韵结合,反映了南北朝的文化习俗、民风和书风呢?

  张:是的。俗话说“南书温雅,北书雄健”,南北朝这种南韵北骨的书风特征,实际上是不同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和人文精神造成的。说到底也是南北文化交融而形成的时代文化和时代精神。
何:是否可以说南北朝书法的“神”,体现的是南北文化上的静与动的结合、秀逸与雄强的结合、尚韻与尚骨的结合?
张:可以这么说。南北文化精神的兼容並蓄和尚神书风的形成,既提高了南北朝书法的文化品位,又为唐楷进入鼎盛时期提供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唐代尚法书风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和书风背景下,通过各书法大家的探索,反复实践和概括总结而成的。其中,欧、褚、颜、柳四大书家和号称“三绝”的李邕以及“颠张醉素”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书法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  ——张云生教授访谈录

何:从尚神到尚法,相排斥的因素似乎不少,我们应怎样理解呢?
张:如果我们仅从书风特征上分析,从尚神到尚法是较难理解的,但我们不妨从文化意义和时代背景上来理解。南北文化的交融是全方位的,南北朝书法的发展实际上是时代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使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转型期。唐代本身就是尚法的时代。因此,作为唐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誌的唐楷,其文化意义不仅反映在书法创作上,还反映在社会生活和时代的各个层面。这就是所谓“‘神理’凝成了‘法’” 。
  从时代背景上说,唐代尚法是当时唐太宗李世民及其皇朝政策倡导的结果。唐太宗不但笃好王羲之书法,而且还十分推崇楷法和碑刻,使全国上下形成法度严谨的唐楷风格。这种时代文化的氛围,使南北朝书法中那种充满生机活li的“神”,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发展,如北朝的造像楷书,本来就神法相兼,法式严谨,到了唐代,这种楷书更是进入了规矩如一、严守法度的高潮。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尚法並不是追求一成不变的消极的“法” ,而是在一定的法度法式基础上,提倡变法和创新。在这一点上,唐楷大家颜真卿可谓是一代楷模。他的作品不但法度严整、方正威武,而且又能推陈出新、巧变古法。他既守法又变法,因此,得到后世代代肯定推崇。总之,书法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的书风的形成和成熟,都具有不同的艺术魅力,都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意蕴和时代精神。

书法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  ——张云生教授访谈录

何:张老师,前不久我们在深圳龙岗区,看到您为龙岗区书写的洋洋五百余字的楷书碑文《建龙园记》,运用的是秀美劲骨的柳体,整块碑文,气势磅礴,撼人心弦。能否谈谈您学书法的一些经历和体会?
张:我的书法,是家父教育和影响的结果。在我还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以“艺不压身” 、“功夫不负有心人”等道理鼓励我勤学苦练。父亲常常是克勤克俭,将日常节省下来的铜板为我们兄弟买纸笔和范本,在教育上很耐心和得法。父亲要求我天天练字,每天至少二、三个小时,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我工作。记得年轻时,为了练悬肘之功,我曾在笔桿上方插入一根铁丝,每天练字加添铜钱一个,日积月累,这样使我的悬肘之力大增,挥毫写斗大榜书、长篇巨幅,也能如行云流水,轻松自如。

书法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  ——张云生教授访谈录

何:您学书法,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张:学习艺术,一靠悟性,二靠勤奋,三靠多方面修养。我自小便爱读书、好诗词、喜书画、乐篆刻,还能丝竹、演唱,並且还是一位优秀的运动员,这一切都有助於我习书练字。说到学书法,我还要感谢我的艺术启蒙老师,著名书法家刘象豹先生。在我上私塾读上、下《孟子》时,是他亲授书艺,对我严加训教。我先从颜书大楷入手,再学柳书、魏碑,然后兼学“二王” 。我在学唐人书风后,又取北魏及宋、元、明、清各家碑帖之长,自年轻起我就喜欢以书交友,共磋书艺,从而使我的书法得到了不断提高。

书法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  ——张云生教授访谈录 书法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  ——张云生教授访谈录
何:您认为您能以假乱真或者写得最得心应手、最娴熟通灵的书体是哪种?

张:颜书、柳书、魏碑,乃至米芾和王铎书体我都比较得心应手。以假乱真是人家评价的,我感到学得较神似的应是米芾、王铎的书体。
何:您的柳体也真有点以假乱真呀!在《建龙园记》里,字字神韻合一,形真神似。这一碑文书作目前已成为龙岗区的一大景点,作为学生,我们感到很自豪。据说您自己有一句格言:“磨练出精神”。近几年来,书法界对您的书法作品都予以很高的评价,据悉著名书法家张正宇在评价您的魏书时说:“作品深得南北朝雄强质朴之风” ,今有书家认为,您的作品“既具有勇士雄姿、又具有雅士风韻” 、“既气势轩昂,又温雅秀逸”等等。那么,从您作品的艺术魅力到书风,是否已达到您的“磨练出精神”的要求?
张:我的作品,无疑具有自己的创作风格。但学无止境,我所期望的“精神”,不仅仅是书艺上的个性和风格,而是人生学养体现,达到一种比较完美的精神境界,这也是我一生所追求的。

书法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  ——张云生教授访谈录 书法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  ——张云生教授访谈录 书法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  ——张云生教授访谈录
何:前不久,有行家评论您的《开荒牛》、《路》、《壁》等近年少字作品时,认为:您的创作意识紧扣时代脈搏,在笔墨运用上,注意结体的组合、字间的断连、章法的佈局和文款的搭配等,发挥综合表现力和反映艺术特性的作用。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张:我只是希望不同主题的作品,能够通过不同的创意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罢了。
何:我拜读您的作品时,感受到不少作品在创意中都十分注重追求作品的生命意识,体现了您对生命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因此,有的作品表现出正气浩然、气吞山河之势,如四条幅的颜体《正气歌》及《涛》;有的作品表现出不折不挠的追求,如《读破诗书走遍大地》、《孤独志》、《路》;有的作品体现出热爱生活、关爱社会的时代精神,如《开荒牛》;有的作品表现出对理想的寄託和人生修养的自勉,如《见贤思齐》、《汲古铸今》;有的作品则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理解,如《风》、《声》、《蝉翼坠石》……这些作品概括来说,大都是通过“气”、“神”和“力”来表现的,它们或从气势、或从气韻、或从精神、或从笔力、或从心志等方面反映了作品内蕴以及您的精神追求。直至今天,我才对您以前提及的“一气贯注”、“志气和平”、“力透纸背”、“万毫齐力”等教导有点理解。

张:谢谢你对我作品的理解。

书法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  ——张云生教授访谈录

何:最后,我还想请教老师,您对当下书法界学术氛围和书法作品走向市场有什么看法?
张:书法作品走向市场是一件好事,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我虽从不卖字,但我很赞成书法作品走向市场。令人忧思的确是书法艺术的创新和研讨氛围问题。当今社会,科技发达、信息量大,对中国书法自身的创作价值和实用价值都可能是个冲击。中国书法作为一大国粹,固然需要有人专心致志研究、学习、继承和发展,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商品社会的诱惑力很大,社会心理环境比较复杂,学术心境难免浮躁。纯粹的书法研究和创作,确实受到来自社会的和自我的、精神的和物质的等多方面的干扰。

书法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  ——张云生教授访谈录
何:参观“弦歌台”时,我便想起了“陈蔡绝粮”七日而孔子仍弦歌不止的故事。我无意以孔子当年的精神来寄语当今的学人,因为时代已不是那个时代,环境也已不是那种环境,但就学人为学而言,确实有个学术氛围和社会心态的问题。

张: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延续的长期的过程,在知识界、文化界和学术界呼唤“魂兮归来”,只是我们的愿望罢了。但也不必过於忧思,在每个社会转型期,受冲击的文化中,民族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一般都是首当其冲的。当新旧机制在转换中渐而适应了,当现代科技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了,当社会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当整个社会生活的文化含量提高了,相信学术的风气会出现根本好转。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是肯定会被人们再认识和更加重视的。

书法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  ——张云生教授访谈录 书法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  ——张云生教授访谈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法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  ——张云生教授访谈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lho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