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的作家出版新书。
一心一意想读完,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她值得。
01活着
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想要遵从本性生活在这天地之中,本性是“清澈、澄明、温柔、智慧”,“很难表述但能感应”。
追求完整的自己。“如果感受过生命的完整性,这一趟就有意义。生命的完整性来自于,感受过真正的爱,见过真正的美,历经过悲伤,明白了慈悲。”
人生无常,时间有限,需要持续精进。
“年轻时尽力开花散叶,结出果实。中年后的生活应回归本源,寻找到根,持续滋养。”“成为一个健康、干净、有精神、美丽的老去之人,需要努力。”
“积极努力之余,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接受。”
02自我教育
这是一个在她近来书中一贯的主题,可能她受益,而许多人还困于其中,不得改变之法。所以一再提出,并有明确技法指引。我也受她提点,观照自身,原生家庭情况已影响深远并日渐显现,想有所改变。
“人最重要的是自我改造、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就只能是环境、家族、集体、个人习性的产物,动弹不得,毫无余地。”
自我改造的两个必要因素:
1. 深度阅读能力。
保持长期的、有主题性、系统而深度的阅读,进行有序的整理和思考,才可能形成某种思维突破。
2.遇见一些有精神修养并且比自己更有智慧的人。
03食欲、情欲控制
控制或减少食欲,摆脱依赖、渴求。关于减少食欲,我有体验。
早在小学时期,由于某些原因,经常不吃早饭、午饭,一天只吃一顿。在下午到晚饭前,会饿的难受,尤其是一个人的时候,小孩子天性爱玩,可将注意力转移到别处,于是也适应了。印象最深的一次,饿到没有力气走路,倒在路边。那时就会给自己做心理建设,像跑马拉松一样,设定一个前方的目标,达到后停下休息,再继续。
初中住校,饮食很规律,珍惜这样的机会。高中开始每月规律一天禁食,朋友问起,就说“需要保持饥饿,保持清醒。”她们理解。甚至有两年不吃肉食,同学间传言是有某种宗教信仰,有个老师还特意问起。没有原因,只是不想吃,现在也偏爱素食。
机缘巧合,在2022年8月又开始轻断食,同事问就说,“减肥”。无法说真正原因,他们理解不了,只会说“一顿不吃饿得慌”。
综上来看,我有控制饮食的体验,对我来说不算难事。情绪差时,也会暴饮暴食,靠食物来逃避,现在少了。再有,我能深切体会到控制饮食给人带来的良好感受,身体舒服,就愿意去做。
情欲控制。体验很少,无需费力去做。对我而言,最多是,喜欢一个人时,希望他能回头看看我,发现我内在的质地,也允许我发掘他的内心。我有探索之心,也相信自己是值得探索的人。可惜,从未实现。于是,也逐渐淡然。我爱的人,刚好也爱我,想在一起的人,刚好可以在一起。就是这样的。
慎言。是要关注的主题。大体而言,我是孤独的,情感丰富,有表达欲。要练习以文字的方式,而不是对人诉说。我知道自己喋喋不休的样子,总对人说很多坦诚的话,如果对方回复几句。孤独又可怜。不该这样的。
04 告别
“即便有过深切交会,人与人之间始终有个节点。跨过那个节点再不能纠缠。所有的告别看起来突如其来,背后都有漫长过程。”
“告别意味着彼此即便还在世上,缘分在此世已告终。”
我没有与人好好告别的经验,许多当时关系要好的人,大都后续不明,也可以说没了联系。不过,我习惯跟人绝交。“绝交”这个词看起来就很幼稚(曾有人说),就算如此,单方面的幼稚又有何不可。第一次绝交是跟高中时的一个异性朋友,关系好时,我会给他写信,他曾寄过一张明信片,或者其他的信,说彼此的心里话。与任何一段朋友的关系无异。
却在大学第二次过年相聚后,突然地不再是朋友。我记得当时的情景,深夜一个人走路回去,默默在心里告别,“我们不再是朋友”。他不知道,也未曾在意过。其他关系亦是如此,我用绝交来代替“告别”,决绝点。
“人的一生,深浅不一的缘分都要珍惜。”会做训练。
05其他
书中还有关于“修行”、“爱”的主题,我现在做不到,大概是质朴善良的下智人,匮乏爱人能力。
学习可以获得吧。
06拓展阅读
塔可夫斯基、梵高、梭罗、蒲宁、陀思妥夫斯基、黑塞、托尔斯泰、荣格、海宁格、鲁米、里尔克、但丁、莎士比亚、惠特曼、泰戈尔、叶芝。
宋史、聊斋志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