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觉醒年代》拍的好,点进去,一看就看进去了,确实好看。拍陈独秀的第一集感觉有点浮夸就跳过去了,后面的剧情越来越精彩:乔年、延年兄弟俩太可敬可亲了,蔡元培赴任前先要讹政府的钱,钱到位了才肯去当校长……
哈哈哈哈,各位前辈的名、字、号起得真有意思,有内涵。吃饭的场景拍的特别细致扎实,湖南菜和涮羊肉都非常勾人馋虫,演员们也借机一饱口福了。
1917年6月,张勋率️五千辫子军手举火把,跑步进驻北京城时的那个镜头,超有“城头变换大王旗”的画面感。
满城的老百姓都关门的关门,跑路的跑路,避之犹恐不及,只有卖唱的瞎子老头站在路中间继续拉他的二胡。
他不知道是哪些人的脚步在身边轰隆隆地经过,他身边的小女孩又急又吓,哇哇大哭。他却在笑,以为来了很多捧他场子的观众。
士兵们也不知道怎么会有这么个大傻还站在街上,一脸懵圈地经过他们,继续奔跑。
根据严歌苓的《一个女人的史诗》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中有很多兵祸场景,每次到结束时,大都是由赵薇扮演的女主角趴在院门上,从门缝里看着外面长长短短的绑腿,匆匆忙忙的鞋,各种服饰的兵背着长长烂短的枪械。
唉!这种应该避祸的时候,李大钊想到的却是要印传单去街上散发。唉!!!
剥着小龙虾,目送陈独秀离开北大,辜鸿铭来送,问,君还斗否?
——真知音啊!
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近现代第一场超出知识分子群体,真正唤醒不同阶层齐声怒吼的革命运动,就像是一块石头扔进水里,涟漪慢慢散去了。
胡适被称为青年导师,广受爱戴,尽力帮助学生出国,送出去的每一个名字,后来都在近代史上熠熠生辉。
蔡元培从进士出身,却曾亲手制作炸弹、策划暗杀,送了满清一路好走的最后一程。
辜鸿铭走完海外现代教育体系,拿完博士学位之后,还能再改换轨道。
大时代的背景之下没有既定的成功之路。
有人说华北再也放不下一张课桌,也有人躲进小楼自成一统,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岔路口做了不同选择。
——不过,要做不后悔的事啊。
不知道是演员的原因,还是剧本的原因,觉得陈独秀在这群人里面最没文化。
有好事的微友甩出一份人才分级评定标准:
原来,蔡元培是晚清进士,辜鸿铭是举人,陈独秀只是秀才……由文凭、职称而论,确实有差距。
又一想,啊呀呀,辜鸿铭这么个海归,十岁开始接受正统的英式教育,欧洲拿了十几个博士学位才回国的人,居然还能中举??
他八股文的功底从何而来?莫非,他受到的是胎教,练的是童子功?
让那些满肚子墨汁,不到三岁启蒙,十几二十年寒窗都还屡试不中的孔艺己们,又情何以堪啊?岂不是很没脸去见列祖列宗和列位之乎者也的师父师娘?!
百度上一搜,原来是受到过张大帅张之洞亲自指点的。啧啧啧,难怪,座主张之洞,大写的牛牛牛!
不得不说,古今中外,选拔考试这种形式,还是很公平公正,很准确的……这个体系里考不出来,另一个体系里多半也考不出来。
还有,晚清的状元都干什么去了呢?其中名气最大的应该就是办实业的张謇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