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题材的小说中,很多作者都注重反映战争对人类在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伤害。雷马克在《西线无战事》中刻画了一群从纯净的学校直接跳入残酷的战火的年轻人,他们在战场上经历的一切都超出常人的想象。伦茨在《投敌者》中讲述了被遗忘在战场后方的一群散兵游勇,他们在死亡的阴影之下勉强求生。
在反战小说《皮》中,意大利作家库尔齐奥·马拉巴特同样聚焦在战争对人类的精神伤害上。米兰·昆德拉评价道,《皮》“让人看见什么是令人悲伤、不会改变的人性”。

《皮》是马拉巴特的代表作之一,于1949年出版,并且在1981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这本书通过一个意大利联络官的视角,展现了战后那不勒斯的众生相。在作者眼中,不管是平民、贵族还是军官,经过战争的摧残之后,他们的灵魂都变得残缺不全,甚至只剩下一副可怜的空皮囊。
战争中的伤亡本就惨重。如果幸存下来的人都丢掉了灵魂,在内心死去,失去了尊严、信仰、自由等精神追求,只剩一副躯壳如行尸走肉般的苟延残喘,那么,即使牺牲再多生命,即使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这一切努力也将变得没有任何意义。如果这样的话,“赢得战争是一种耻辱”,这也是玛拉巴特对战争的最大控诉。
战争中最先遭殃的是平民,战后仍是如此。一九四三年十月一日,当盟军部队开进城市的时候,那不勒斯人就进入一种诡异的生存状态。物价飞涨,人们为了获得食物,不惜出卖包括身体、尊严、自由在内的一切。一个女孩子的价格,竟然抵不上一公斤羔羊肉。这些平民的所作所为如此荒诞、丑恶,甚至令人作呕、愤怒。然而,我们没有任何资格责怪他们,因为他们只不过是绝境中求生的可怜人,为生存所迫。作者称之为一场与众不同的瘟疫,因为这种瘟疫“不会腐蚀身体,但是会腐蚀灵魂”。活下去是眼前最重要的事,为了这身皮囊,平民们早已丢掉了灵魂。
在不时的轰炸之下,城市如此脆弱,“变成了一摊被一个过路人踩扁的牛粪”。死亡侵入那不勒斯的每个角落,哀悼成了这座城市的主旋律,而“泪水是那不勒斯人的口香糖”。战前收垃圾的马车,在战后穿越一条条小巷收集死尸。可怜的人们满怀恐惧并谨慎地把罹难亲友的尸体搬上这些马车,以这种无奈的、潦草的葬礼形式跟亲友作别,期待死去的人终于得以安息,希冀能藉此博得些许安宁。
痛苦腐蚀着人们的灵魂。对死亡和丑恶的无力感侵蚀着人们的内心。那是一种可怕的寂静,巨大、冰冷、无处可逃。被它抓住的人,如同主人公梦里那些被摘掉了声带后推上手术台的狗狗们,任由宰割,却发不出任何声响,甚至从眼中流露出惊人的温柔。
年轻人以一些极端方式来反抗世界。有些人反对英雄主义,自恋、绝望、麻木不仁、对道德漠不关心,宁愿陷入虚无,沉醉在一种病态的、精神上的享乐主义之中。另一些狂热的年轻游击队员,甚至在教堂的台阶上残忍处决同龄少年,只因为对方不知所谓地喊着法西斯的口号,哪怕只是为了固执地回应挑衅。正如书中用扫帚赶跑他们的教士所说,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原本是好孩子,“可是赢得战争这件事把他们毁了”,他们忘记了怜悯、宽恕、救赎,只学会了仇恨。因为内心充满仇恨,他们犯下了肮脏可怕的罪行而不自知。

战争是为了什么?那么多人献出生命是为了什么?难道只为换来仇恨和绝望,只为得到无数失去了灵魂的皮囊?美国军官杰克的死,让主人公意识到了他周围和内心死去的东西,那种愿意为了挽救自己和他人的灵魂去经历痛苦并进行战斗的精神追求,而不是为了没有灵魂的皮囊。
作者在最后借主人公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基督死去是为了教会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牺牲来挽救世界。如果不能挽救世界、不能挽救自己和他人的灵魂,那么,“赢得战争是一种耻辱”。
2019.05.04雾凇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