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走学校(7)越来越发现课堂绝对是个太平洋,什么样的宝藏都有,课堂教学是最大的宝藏。相同的一节课,即使是相同的课件,上下来各有不同。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句话就是对同一律最好的解释。
虽然一棵树上所有的树叶都有相似的特点,但是我们在讨论某一个具体的树叶时,只能讨论这个树叶。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英文原文是“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在汉语中,莎翁的这句有时会被解释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也是如此。
今天听的是“怎样学习化学”。老师上这节课首先看目标:目标是能认识科学探究是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能认识化学实验是认识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目标不是让学生记住铜绿的物性和化性,而是以铜绿作为载体,体验科学探究,认识科学探究的,至于铜绿的物性和化性最后能够探究出来多少内容,不是这节课的目标。所以新教材备课不是凭借经验,而是借助课标。教师要学会借助学生的资源,他们回答的问题,板书的问题其实就是思维外显的过程,看到了外显中问题作为课堂推进案例,这是任务驱动法。每次设置问题的时候,老师想清楚,是否是基于学情和目标的。
今天坐在学生身边听课,这一组学生表现的很棒,我忽然想起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关于听课中的助教角色,助教在学生探究的课堂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发现问题及时纠偏,一个教研组可以把听评课过程中的除去讲课老师之外的其他老师发动起来做助教,那么多就会发现每个老师都是所有班级的老师,现在困难的是老师互相听课的机会太少,非教学的任务太重,这种教研模式会成为20年后流行且有效的模式。
忽然悟出来一些问题:实验教学的功能?一个探究中五等分的功能?不同物质放在不同章节的功能?
又发现自己在听评课中真正的不再评论授课者,而是以一节课中的片段作为载体,发现问题,我心甚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