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初入职场,在公共场合我常显得过于小心谨慎。生怕一个不小心砸毁了苦心积攒的美好形象。还好,经常有前辈鼓励我,放松点,别人真没有注意到你的失误。我一直以为那是前辈对我的好心宽慰,但是几年过去了,当我从菜鸟也变成了老司机,我也开始这样去宽慰别的年轻人。
的确。我们常常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比如,你是否也有过下面的经历?
在演讲台上,我们紧张得双腿直抖。我想:“天啦,大家都看到我的腿抖了!完了!”
我们与一位异性同事共处一室,总感觉TA盯着我看。我想:“我今天没有换衬衫,他是不是看出来了?觉得我很没有礼貌啊?”
到洗手间,我发现原来我一直没有拉拉链。我想:“完了,客户肯定看见了。羞愧死了。我怎么再出去面对他啊?”
心理学上有个焦点效应,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是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但是研究证明,别人对于我们的表现和变化真的没有那么上心,即使注意到了也可能很快忘记。
所以,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我们杞人忧天了。请放松点!情况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遭。
但是如果问题确实引起了别人的注意,并对我们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呢?我们借用《高效能的七个习惯》一书中介绍的关注圈和影响圈说说。
影响圈:包括由内而外直接控制的事。
关注圈:包括由外而内影响我们的事。
如果我的脸上有饭粒,并且我很有可能带着它在晚宴中呆了三个小时。(很衰是吧,但是事已至此)
要么,我们思考,我可以做点什么。比如洗一把脸,大方地走出去面对刚才的宾客。有机会的话,对着重要的人调侃两句。我刚才一直点着个美人痣,真是不好意思。
要么,我们幻想,如果大家都没有看到就好了。恩对,估计很多人都没有看到。于是小心翼翼的重新回到宴会,极力想要寻找别人善意的目光,力图从而证明很多人都没有看到。
前者关注影响圈。做好我能做的,积极主动地弥补错误,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说不定大家会更加喜欢这个糊涂马虎又聪明自信的年轻人。
后者依赖关注圈。我寄希望与外界的看法和评价,畏畏缩缩地等待别人的认可和原谅。这很有可能会让人解读成不值得信耐,缺乏勇气。
世事难料,我们不能保证始终一丝不苟。
所以,如果有那么两次失误,不用太放在心上。别人真的没那么在乎!关键看你如何自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