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阅读笔记
贫穷文化下的帝王之路

贫穷文化下的帝王之路

作者: 飞翔的涂涂 | 来源:发表于2022-05-12 23:23 被阅读0次

    【阅读笔记】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历史的惯性:朱元璋(1)

            这本书之前读过一段时间了,觉得有趣,又拿出来读。历史有趣,张宏志的表达也非常有趣,所以短短的10页我花了10分钟,反复咀嚼了两三遍,然后心满意足地入睡。

            此节标题为“龙爪上的泥土”,用提纲挈领的方式介绍了朱元璋的出生环境、成长经历对他走上帝王之路以及治国方针的深远影响。

          中心词:贫穷

    1、草率的出生:

          朱元璋是47岁的贫农朱五四和32岁的陈二娘在已有了三男二女后不小心怀上的。陈二娘忙着秋播的时候,匆匆忙忙把他生在了旁边的破庙里,二哥到旁边的河边捡了一块破绸子裹着抱回塌了房顶的家,顺便按堂兄弟排序的方式取了个名字,叫“重八”。从小到大,新衣新鞋沾不到边,大人出去干活,重八就被一条索子系在桌腿上,任他在地上哭坐爬吃泥土和脚趾头。刚懂事就成天干活,还要时不时挨上朱五四的一顿拳脚。

    2、饥饿中成长:

          “饥饿”是重八25岁以前对生活最深刻的感受。一年到头朱家都是以最粗粝的粮食充饥,过年过节才能见到星点荤腥,这是当时甚至几千年来中华帝国多数农民的景状。

        《孟子·梁惠王上》里记录了孟子美好的政治理想:“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一个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家庭,五十岁之前不能“衣帛”,七十岁之前不能“食肉”,这便是当时的社会。

          中国人勤劳聪明,农业文明领先世界几千年,可是独特的生育观导致的人口密度,季风性气候导致的局部灾害,庞大的官僚体系导致的腐败,造成了中国独一无二的经济繁荣表象下的赤贫化。加之战乱,从孟子记载到汉唐宋明两千年间,丰衣足食的盛世远少于温饱挣扎的岁月。

    3、贫困文化下的帝国统治:

          我想,张宏志长篇累牍的叙述中国几千年的贫穷历史,便是为了在这里剖开元璋同学经济繁荣的“洪武之治”下,贫困文化的深刻烙印。

          财富是文明的土壤,贫穷遮蔽了人的眼睛禁锢了人的身体,让人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内心和视野以外的大千世界。重八从小吃着最恶劣的食物从事着最繁重的劳动,眼里的世界就是安徽凤阳东乡赵府村的南岗到北坡,接触到的人就村里的百十口老少,最爱玩的游戏是“做皇帝”,唯一的文化活动是游串说书先生的隋唐三国杨家将《大宋宣和遗事》。所以终其一生,大明王朝这位开国皇帝的一举一动都深受农民思维方式的牢牢制约。

          其一,治国方式静态化。整个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状态:禁止海外贸易,禁止渔民下海捕鱼,海岛居民内迁,重修长城“套院墙”,对外实行“不征之国”,且告诫后代不可对其动心思。

            其二,短视的实惠观。精明现实的实用主义是底层文化的核心,农民把它发挥到了极致,朱帝便是坚定的重农轻商主义者。他严厉限制商品经济,恢复低效的实物征收制和劳役制,实行“一味节省…只注重原始生产…不顾投资为来日着想”的洪武型财政。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的自序里写到:“这种维护落后的农业经济,不愿发展商业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的汉唐演变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

          其三,强烈的亲族观念。即便有历代藩王之乱的前车之鉴,他依然无条件地信任倚重自己的血亲。他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进行中央集权,给23个儿子封王建藩,规定了历代以来最薄的官禄和最厚的皇族俸禄,使皇族供应成为明中后期最沉重的财政负担。

          不仅如此,他还有着强烈的乡土观念。洪武二年,坚持定那个无险要可守,“十年倒有九年荒”的贫瘠之地——凤阳为都,用钱唯恐不多,用料唯恐不精,倾其所有,劳民伤财,最后由于工匠们不堪忍受在皇宫里埋下“厌胜之术”才作罢。

          当然,朱元璋在位30年间,勤勉廉政,减免赋税,平定大乱,统一全国,政绩可圈可点,正如毛泽东评价:“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其次则朱元璋耳。”张宏志此篇也仅仅是从朱先生的出生来综述原生成长对一人一国的深刻影响。不是简单的历史重复,而是依据史料的审视和探究,花时间慢慢品读还是值得的。当然,10分钟的阅读后用近一小时整理重点、记录所思更是值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贫穷文化下的帝王之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lxy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