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天下头颅几许?看老夫手段如何。” 记得这是上学时语文课上学过的一副关于理发师的对联。说起理发这个行当,我想我是有些发言权的,没错,因为我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以理发为生的家庭里。爷爷是一名理发师,当时也叫作“剃头匠”。后来爷爷把这门手艺传给了妈妈,妈妈成为了新时代的理发师,如今虽然爷爷传承的手艺逐渐在被时代取缔,但“匠人”精神却一直传递了下来。
说起理发,有的奉罗祖为行业祖师,也有的奉吕洞宾为祖师。罗祖是干啥的我也没弄清楚,至于吕洞宾嘛,他老神仙会的手艺比较多,好多行业都供奉他为祖师爷。理发的繁盛时期,我想应该是在清朝,毕竟满清政府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令,这也让理发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到了民国,中山先生“断发改装”,再加之辛亥革命大势所趋,理发一时间成为了“文明”的象征。新中国成立后,直到20世纪60年代,国营理发店更是将理发行业集中化、普遍化,理发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活动。
在我小时候,正是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型过度的时期,我记得曾经见过家里的粮本,也曾去过国营的澡堂,更是跟着爷爷去参观过国营的理发店,只是究竟还是不是国营的模式,那时候太小也傻傻分不清楚了。记得爷爷管理的理发店,店面很宽敞,门口高高悬挂着“振兴理发店”的金字木制牌匾,两扇镶嵌着玻璃的厚重大门,我总是要费很大的力气才推得开。进门看去,两旁各摆着六七把铸铁的理发椅,用白色的油漆刷的倍儿白,爷爷奶奶们都像医院里的医生,穿着干净整洁的白大褂,只有手臂上袋着的袖套和胸前口袋里装着的梳子,佩戴的工牌,能让我确认他们不是医生。
记得有部电影叫作《剃头匠》,讲述的是北京胡同里一位老爷爷敬大爷的故事,年过耄耋的他以理发为生,手艺精湛,服务周到,深得老主顾们的喜爱。敬大爷生活简朴,平静,身边的老主顾们相继离开或各自有了晚年的安排,孤独的敬大爷,用一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为我们展现了一份更趋于平和的坦然。每次看到这部作品,画面里的皮带、剃刀、毛巾、手推,都能让我回想起爷爷的身影。
小的时候,总有人称爷爷为“剃头匠”,对于这个“匠”字,我一直认为是一种蔑称。直到后来,央视有个节目叫“大国工匠”,使我知道了“匠”这个字的含义,指的是在某一领域很有造诣的人。能称得上匠人的,必先有颗匠心,或是平淡初心,或是赤子之心,或是为人民服务的心,也或是坚韧不拔的毅力之心。否侧成为的也只不过是“大国工人”,不能称之为“工匠”了。匠不分大小,心不分薄厚。
爷爷的匠心表现为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传承。虽然传给妈妈的手艺早已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但兢兢业业、热诚服务的态度,足以让一家人在最艰苦的日子里维持生计,由此想到没有一技之长安身立命的我,也许缺乏的就是这样一颗踏实坚韧的心。
突如其来的疫情,把人们都困在了家里。听到朋友们没有办法出门剪发时,我才感觉到自己三十年来几乎没在外面的理发店剪过头发,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我曾一度抱怨过妈妈所继承的手艺没有实用性,赚不到什么钱,而且刮脸、剃头、老主顾,这一切都不像是能起到改变生活水平的作用,看到妈妈辛劳一天,赚着微薄的收入,我又怎么能心安?直到晚间无意聊起,才懂得妈妈并不是单纯的为了这点收入,她所顾虑的,是自己多年的老顾客没处修剪头发所造成的困扰。她所焦虑的,也是大家出不了门,理不了发的焦虑。“急人之所及,想人之所想。”一心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也许就是爷爷对妈妈的匠心传承。
我虽然没有继承家里的这门手艺,也没有选择成为托尼、凯文、斯蒂芬老师那样受万千少女追捧的发型设计总监,但我从小在理发店里成长的经历,从小耳濡目染的观察,也使我拥有了一颗认真做事、踏实做人的匠心。无论时代怎么变,理发要存在、理发店也要存在,这是不易被取代的一个行业,但更不会被取代的,是属于每个人、每行每业,都要坚守的属于自己的“匠心”。心之所存,道之所存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