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近三小时,还只是跳读完《正面管教》这本书。
读完之后,引发我一些对教育孩子的思考。
## 为什么要教育孩子?
成年人,是目标导向的,同样教育孩子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不排除有人是想把孩子打造成家族的赚钱机器,或者是政治筹码之类的,但对我来说,只希望能**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心理健康、有道德、自主自立、负责任的人**,达到这个目标就是成功的教育。
同意的人可以继续往下看。
## 那应该以什么态度来教育孩子呢?
很多书都告诉你一个共同的答案——**爱**。
这似乎不用解释,但依然要强调。在超市、商场经常看到父母对着孩子大吼大叫,脸上透露出来的,绝不是爱,而是愤怒、刻薄、厌嫌、甚至恨恶。《正面管教》中形容那种被孩子气得失去理智的状态为「爬行动物脑」,就像爬行动物会吃掉自己的幼崽,某些时候的父母表现出来的就像要咬死自己的儿子。
所以爱并不容易,有三个原因:
1.当父母在气头上,无法表现出爱;
2.当父母不会表达爱,孩子就感觉不到爱;
3.父母自以为表达了爱,但对孩子却是一种伤害。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举了一个好例子:
> 你躺在手术室的病床上,这时候走进来一个医生,他很温柔的对你说:虽然我没接受过专业训练,但是我会用爱和本能来帮你开刀。你的反应如何?一定夺路而逃。同样,**教育孩子,也不能仅仅用爱和本能,或者从我们父母那里学来的教育方式(你知道,那糟透了),而应该学习更专业的方法。**
## 教育的方法
传统的方法,是打。打是亲骂是爱,棍棒底下出孝子。但现在似乎不是如此,出逆子的几率更高。为什么?
因为现在已经不是传统社会,主流文化不再是服从权威,而是挑战权威。
当然纵容的方法也不行,有人说:「我爸妈也没管我,我不也挺好吗?」的确如此,特别是70年代之前的人几乎都是社会培养大的,但今天你放心把孩子交给社会吗?
没有了主流文化和社会的帮助,就只剩下教育方法的本质效果。打,有效吗?
《正面管教》说:**短期有效,长期无效。**因为短期来看,可以暂时改变孩子的行为;但长期来看,无法让他达到教育的目标,无论是心理健康,还是自立能力、责任心。反而会导致孩子对父母的反抗、仇恨,成为叛逆的儿子,或者是伪君子,老好人。
回到爱的态度,如何表达爱呢?
### 1. 沟通
这本质上是个沟通问题,和与配偶沟通、朋友沟通、老板沟通、谈判沟通,在很多技巧上是一样的。
无非是语言和动作,却又大有讲究。
动作比较简单,拥抱、亲吻、抚摸等都是表达爱的动作。打骂不是。
语言就比较复杂了。
《爱的五种语言》提出了一个理论,每个人对爱的表达接受程度和方式不同。可能你喜欢拥抱,换一个人就不吃这一套。因此要用他能明白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爱。
另一方面,就是要爱到孩子的心里去。孩子说我要吃香蕉,你给他买了个苹果,这种爱就注定失败。
简单的来说:**沟通就是看着孩子的眼睛,理解他的意思,不要急着给他意见,更不要评价,而是去认同他的感受,如果他不说出来,就帮他说出他的感受。当他找到了一个理解他的人,他的情绪就会平复下来,理智就会回归,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孩子。
当然,孩子不会天生会寻找解决方法的。所以父母还需要——
### 2. 训练
训练不是军训,而是**手把手的教**。孩子不是天生具备生活技能的,在让孩子收拾房间之前,得教会他如何收拾房间。
训练不是父母包办,而是给他机会去自己做决定,给他机会去锻炼生活的技能,渐渐成为一个自主、自立、负责任的人。
训练更重要的是**言传身教**,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就必须先是什么样的人。价值观不是学习来的,而是模仿来的。
教育孩子的确不是容易的事情,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力,但都是值得的。星月轮转,流水东逝,孩子渐渐长大,当我们回顾往昔,我们会发现真正长大的是我们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