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快到了。
早上特意给老爸打了个电话,聊天主题是文化大革命。
为什么选择了这个话题呢?
因为这个话题他能侃侃而谈,他说那时候自己10几岁,学校课也停了,专门搬着凳子去听报告会。人和人之间保持距离,冷漠的眼神,小心翼翼地随时试图保护好自己。
文革前面还经历了饥荒和匮乏年代,温饱问题一度困扰了他们好几年,小时候看着大人吃仙(类似的发音而已 xian)土,树皮。
一到这儿,我连忙说,那一定饿得很难受吧,老爸连声回答是的。
所以,见面问一声,你吃了吗?就是最好的表达爱的方式。从当下来看,苛求来自老爸的尊重,理解或者拥抱等等似乎有些过分了。
其实到这儿,我也更加能够理解老爸勤快地买菜做饭,经常叮嘱我们如何买菜更实惠,我也更加理解老爸买衣服的时候会考虑实用,比如耐穿,口袋要多,老爸身材高大结实所以还要求裤裆不容易破等等。
站在老爸老妈的年代去看,只是去理解曾经的那个特殊年代和成长环境里的感受,只是去理解没有完美的童年生活,换个视角去进一步理解他们,就可以带给他们不一样的爱。电话那头,从老爸开心的语气里,我又一次读懂了什么叫真正的“共情”。
以下官方内容来自百度:父亲节(Father's Day),顾名思义是感恩父亲的节日。约始于二十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现已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节日日期因地域而存在差异。
最广泛的日期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世界上有52个国家和地区是在这一天过父亲节。节日里有各种的庆祝方式,大部分都与赠送礼物、家族聚餐或活动有关。
父亲节这天,我们可以有仪式感地思考和表达对父母的敬爱之心。当母亲含辛茹苦地照顾我们时,父亲也在努力地扮演着上苍所赋予他的负重角色,当我们努力思考着该为父亲买什么样的礼物过父亲节之时,不妨反省一下我们是否爱我们的父亲?
我相信,每个人和自己的父亲,都会有故事。我也一样。
从大人口中得知,爸爸在我们姐弟仨年幼的时候,起早贪黑地挣钱养家糊口。
目前我脑海中关于爸爸的印象,
有我坐在老爸自行车后面篓子里去舅舅家的模糊印象,
有我从外婆家回来路过县城中心去坐碰碰车,
还戴着四角帽特意拍了照片的印象。
也有爸爸要求我练书法的事情印象很深刻,
曾在下雨天老爸和我在家一起练字。
也有爸爸做生意老是业绩超不过我老妈的记忆,老妈需要好好鼓励鼓励老爸,哈哈!
也有老爸老妈从老家来深圳,每次都装得满满的家乡特产。
然而,最近一段时间,发现老爸脾气有些暴躁,
我也静下心来开始思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老爸这种情绪上来了,被情绪卡住了,困在自己的情感色彩里面时,我作为女儿,是否需要帮助老爸去看见这种情绪呢?
老爸在担心,焦虑和恐惧什么?
每一种强烈的负面情绪,告诉我们老爸内心深处的需求和渴望又是什么?
老爸是不是也需要爱自己呢?作为女儿,是否应该给予更多关注?
附上我和老爸老妈参加结婚纪念活动的照片,我长得像爸爸吗?
曾经,我一直在试图摆脱家庭的限制,尤其在大学的时候好像逃离了家庭,特别开心,我也曾经渴望被父母认可和赞美,甚至曾经期待父母按照我的方式来尊重我,认为自己的要求很基本很合理,其实这也是一种沿袭,也是一种受害者模式,也在继续传承着家庭的模式。
我很骄傲地沿袭了老爸老妈的勤劳,朴实,好学,真诚的品质,也受到父母经商的概念影响,我对于商业销售从不陌生。带着感恩的心态,和家庭赋予的满满的勇气,一路坚定地走在创业的路上。
如今,我已经成年,已经成家,我可以不断去保持觉察自我,每一个当下的那一刻,再生活中继续去觉察自己的情绪,看见,承认和接纳情绪,觉察自己的行为模式,比如习惯性的沉默,习惯性的拖延,习惯性的抱怨发脾气,习惯性的退缩,习惯性的逃避,向内看看自己,可以有不一样的选择,写出不同的人生剧本,优化自己,用新的选择走出过去的那些本能反应。
所以,我决定,从今天起,开始去改变,每天给老爸和老妈一个电话,电话的主题就是听他们讲讲开心的不开心的事情,帮助他们去觉察和疏导情绪,更好地处理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