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熊自留地
《不原谅也没关系》(四)

《不原谅也没关系》(四)

作者: 青衣青衫 | 来源:发表于2024-07-25 15:14 被阅读0次

    创伤性家庭心理障碍是一种依恋障碍,而社交恐惧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依恋障碍。那么什么是依恋障碍?如何疗愈社交恐惧?本书针对这两点进行了探讨。

                        社交恐惧的根本原因

    依恋障碍是指,一个人在童年时没有和父母发展出健康的亲密关系,这同时意味着他没有学会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技巧,具体的体现是成年后的社交恐惧。原来我们成年后与他人的交往与相处模式与童年有关。

    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和保护,孩子便缺乏安全感,成年后发展为社交恐惧,不愿或者不会向他人寻求支持,把“靠自己”当作生存策略。所以我们经常听到有些人说我太难了。这一方面是他确实挺难,一方面是不会寻求有效社交支持。

    人的社交主要有两种状况,工作中的交流和工作外的交往。前者叫结构化社交情境,后者叫非结构化社交情境。

    在结构化社交情境中,大部分人不会产生社交恐惧,因为大家的主要关注点不在对话,而是聚焦任务的完成。总之,工作任务第一,相互交流其次。

    而在非结构化社交情境中,比如派对和聚会,便有可能触发社交焦虑。但是,无论何种社交情境,心理障碍患者在面对人际关系时往往会有焦虑和不适感。他们严重怀疑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并因此感到羞耻,而大量的童年虐待经历会在大脑植入一种“他人即危险”的强大“程序”,他总想着不引人注意地逃离社交场合,或者早点儿结束社交。

    想得到疗愈,就需要寻找足够好的关系型帮助。它可以来自人际关系以外的关系,比如哺乳类动物,它们的依恋需求和依恋方式与人类高度相似;此外,自然,音乐,艺术,阅读都能提供关系型疗愈。足够好的关系型帮助也可以来自人际关系以内,而我们在这里主要探讨的后者,即人际关系内的关系型疗愈。

    创伤性家庭心理障碍患者得到充分治愈的状态叫赢得的安全型依恋。当他在治疗关系之外和他人建立起赢得的安全型依恋关系,就标志着治疗的成功结束。那么如何获得?如何在人的层面,也就是从人际关系中获得疗愈?

                        培养你的内在小孩

    必须面对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前提---切断与父母的联系。

    父母仅仅通过每周一次电话就能实施这种控制。来访者自我抚育能力的提升,往往和大幅减少或完全断绝与父母的关系有关。

    在切断与父母的联系之后将进行下一个疗愈阶段再抚育,自我关系的建立和与他人关系的建立。所以,再抚育分两个层面:内在的自我再抚育和外在的他人再抚育。

    一、自我再抚育:养育你的内在小孩

    再抚育是关系型疗愈的关键。因为受创伤的孩子有两个基本需求爱和保护没有得到满足,再抚育的主要目标就是满足这些需求。

    做自己的父母建立自我同情和自我保护意识。当自己的母亲,获得足够多的母爱,建立自我同情。做自己的父亲,获得充足的父爱,建立自我保护意识。

    自我同情和自我保护协同共生,如果无法获得这两种原始的生存本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真的非常可怕。

    自我母育意味着“无条件的爱”自己。

    获得无条件的爱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权利。这是自我母育的基本依据。

    所以,自我母育就是在内心建立一种“我们可爱且值得被爱”的坚定感受。自我母育要在精神,情绪和身体等所有层面接受和爱自己的内在小孩。

    在出生后的前两年左右,孩子能享有无条件的爱,这种损失永远无法完全弥补。因此可见,心里健康的基础是在两岁以前享有不容置疑的无条件的爱,弗洛伊德将其描述为“婴儿陛下”。

    在两岁以后,孩子必须学习理解人类的爱是有条件的,有条件的爱始于这一时期。但由于在童年时没有得到足够无条件的爱,成年后会变相地渴望得到无条件的爱。幸存者试图从朋友或者伴侣那里获得永久的无条件的爱,但我们最终不得不接受成人之爱的限制。

    自我母育:做自己的母亲,致力于增强自我同情和无条件的自我关注。

    想象自己在心中开辟一片安全区域,在那里,你的内在小孩和当下的自己永远被接纳,这里是一个受到温暖而强大成人保护的滋养之地。

    可以运用疗愈性话语对内在批判者的负面想法进行纠正。因为“想法,仅仅是想法,就能充满威力,它既可以像阳光一样有益,也可以像毒物一样有害。”

    自我父育:自我父育旨在建立自信,并培养为自己说话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包括学习如何有效对抗外部或内部的虐待,并维护自己的权利。

    可以尝试书中提到的练习方式(时光机营救行动),想象自己回到童年通过各种手段制止父母虐待,这样的想象为我们提供逃离恐惧和羞耻感的出口。

    二、他人再抚育:代表团的再抚育

    除了自我再抚育,还有他人再抚育。

    最好的再抚育是一种平衡的动态活动,讲究平衡他人再抚育和自我再抚育的相互促进。他人包括治疗师,慈爱的老师,和善的评优或其他支持性团体,还有阅读。

    从他人处获得母亲式和父亲式的支持是一种终身需求,不仅仅限于童年。作者举例了他体验过的多层次他人再抚育,作者将其称为代表团的再抚育。根据他和这些人链接的紧密与否分为五个圈子。

    核心圈子:五个人。妻子、治疗师、运动伙伴、社会团体两位成员。

    第二圈:过去非常亲密,现在不经常见面的人。祖母,以前的三位疗愈师,服役时结识的伙伴,高中同学大学老友。

    第三圈:护理师,偶尔见面的身体疗愈师,同事。

    第四圈:一起运动的朋友,儿子朋友的父母,社区邻居。

    第五圈:偶尔出现的陌生人。

    自我关系和他人关系之“道”

    实现深层次的康复,成为健康人,通常需要结合自我疗愈和关系型疗愈。这二者的进一步发展,体现为自我疗愈和关系型疗愈融合而成的“道”。

    反者道之动,道是相反相成的。我们越能做到自我支持,就越能得到他人支持;反过来,我们得到他人的支持越多,就越能支持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原谅也没关系》(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mcm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