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思想,终于被扫地历史的灰暗角落里。于是乎,不管是课堂上的老师,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爸妈,动不动就来一句“你真棒!”
夸奖和表扬,真的就是灵丹妙药吗?
越来越多的人在说,夸奖,让孩子自视清高,眼高手低,目中无人,抗挫能力差!
我们丢了一根有形的棒子,却不知不觉中又操起了一起隐形的棒子——孩子在无原则的过度的夸奖中被“捧杀”。
究竟该怎么夸奖孩子?
电影《银河补习班》中的马皓文,把儿子马飞从学渣表扬成了航天员。
虽然只是影视作品,却道出了夸奖孩子的奥秘。
桥梁工程师马皓文因故入狱,7年牢狱生活让他错过了儿子的成长,叛逆的儿子成了学渣。
老师讽刺马飞是“再怎么洗,永远变不成钻石”的“煤球”。
同学笑他“缺根弦”。
就连亲妈都说他“长了张笨蛋的脸,这辈子没救了”。
只有马皓文,对儿子赞扬有加——当众夸口“他会是这个学校最出色的孩子!”
当马飞考了63分,马皓文表扬道:“这么短的时间,你就从全班倒数第一名到了倒数第五名,我就说了,你是天才!”
不仅如此,马皓文还赞扬儿子有思考力,鼓励他多动脑。
当马飞被洪水围困时,马皓文举着喇叭鼓励他:“动你的脑子,你一定能出来!保持脑子一直想,一直转,你就能想出办法!”
爸爸的话不仅鼓舞着马飞用门板和床单做成木筏成功逃脱,而且一直鼓励着马飞成长过程中多动脑:“保持脑子一直想,一直转,你就能想出办法!”
当马飞成了航天员,飞行中遇到事故,他回想的还是爸爸那些表扬和鼓励他的这句话。生命攸关之际激励他积极动脑想出办法,平安着陆。
马皓文把学渣儿子夸成飞行员的秘诀在于:夸奖分层操作,先夸奖,再表扬,最后激励。
他也夸了儿子,不但像我们常见的那种“你真棒!”的夸,还夸得不切实际,简直是夸下海口还当着众人的面:“他会是这个学校最出色的孩子!”
但是马皓文又不仅仅停留在夸上。
夸下海口后马皓文进行第二层级操作:表扬。
夸奖仅仅只是一种赞美,而表扬就需要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对孩子所做事情表示肯定和认可。
“这么短的时间,你就从全班倒数第一名到了倒数第五名,我就说了,你是天才!”
你看,马皓文的这句话里就有孩子做出的事实:短时间里从全班倒数第一到倒数第五名。
很多人看到的事实是仍然是倒数第五名,而马皓文看到的事实却是时间短,进步大。他给孩子指出这个事实之后再次夸马飞是个天才,并且用“我就说了”来表示坚信无疑。
夸奖和表扬的区别在哪里呢?如果马皓文看到孩子的成绩从倒数第一到倒数第五,他只说:“你真是个天才!”哪怕马皓文是真心夸奖,搞不好马飞听到这话的第一反应是,老爸这不是讽刺我吗?
表扬的魅力就在这里,因为有了事实根据,表扬中的夸奖就具有了实现的可能,就容易成为孩子心中未来的方向,努力的动力。
我们对夸奖的最大误区,就是把夸奖简单化,觉得只管夸就行了。在这种错误认识下,不管孩子做了什么,只要是感觉孩子做的对,做的好,就一句“你真棒!”,然后坐等孩子变优秀。
如果真能实现,那我们岂不是找到了点石成金的教育魔法棒?
马皓文的夸奖到这里并没有停止,他接着拿出第三层级文案:激励。
当马飞被洪水围困时,马皓文举着喇叭鼓励他:“动你的脑子,你一定能出来!保持脑子一直想,一直转,你就能想出办法!”
困难是我们每一个人成长的台阶,对成长中的孩子尤其如此。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生活中的困难往往被父母越俎代庖地解决了,学习中的困难却成为父母打败孩子的利器。
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提学习鸡飞狗跳,正是这种现象的写照。
不管是面对生活的困难还是学习的困难,马皓文都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面对:和孩子一起打败它!
激励孩子尽可能地独自解决问题,让孩子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长,收获自信、勇气和智慧。
只有激励的作用才是长期的,而夸奖的作用只是一时的。
夸奖只是简单的一句赞美;
表扬就要依据客观事实,对孩子所做事情给予肯定和认可;
激励需要我们在适当的情境中,激发、鼓励和引导孩子通过个人努力去实现奋斗目标。
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的事情,而教育孩子却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
夸奖孩子的方法我们不一而足,但是我相信,
老师的“我相信你!”
父母的“我爱你。”
都是对孩子最大的激励。
并且,永远不过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