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阅读多本书是种什么体验,说不上多么奇特,但可以通过变换而休息脑子。它并不是个多么厉害的行为,只是会让阅读变得更高效。阅读不求数量,但数量一定是质量的基础保证。我在同时读五本书,对我来说这并不是太特别,它们有小说、历史、会议记录、心理学,不同类型的书籍让我可以经常切换,瞬间体验不同的领域是思维感受上非常爽的经历。
在B上看到一对双胞胎女孩推荐书单的视频,她们都是在国内外最顶级的大学毕业,学霸twins,羡慕极了。最近把她们所有的荐书视频都看了,好在不是太多,我的书单也一下子多出了好多书来。人的身体去到更遥远的地方毕竟有限(有机会的话当然要),拥抱世界更便捷的方法自然落在足不出户地读书上了。看着她们在视频里互相聊书也自然被感染到,四本以上的月阅读量对我来说也不是那么容易,年50本书始终是我每年的年目标,时而能完成,时而差几本。
读书十几年来,越来越感觉到阅读(知道)和理解是两回事儿,或者说阅读、思考、理解和输出是四件事儿,进而难就难在它们是肉眼不可见的四件事儿(输出可以是看得见的文字也可以是看不见的语言)。正如近来背的几首唐诗,体会的十分深切。从读唐诗到每一个字都记在脑子里,再理解诗人的意思,再揣度诗人的感情,甚至再到自己也能写唐诗,并非一蹴而就。它们的幻化在自己体内只有做了这些事儿的人才能感受和理解。并且,同时也增加了个人的乐趣。比如在街上散步或者坐在哪里等人的话,便可以唤起心中的古人一起品味一下他们的作品,和他们唠唠嗑聊聊天,体察人心。这自然是不主动说的话外人很难知晓的纯内心活动。
思考和理解这个部分其实是这四步骤中很有趣的环节,虽然看似没有任何形式的呈现,但确是进步的重中之重。比如读苏珊·桑塔格或汉娜·阿伦特时她们对于女性地位的尤为重视自然被我记住,即便我无法亲自找她们讨教,但结合她们的话与现实中遇到的事情放在一起琢磨和思考后得出可能和她们一致也可能非也的结论都是充实的心里活动,若进而产生新的理解的话那就更妙了。在这一过程中,把它们融入个人性格塑造里,久而久之的积累,使内在变得丰富而强大也是水到渠成。
关于反思说一点儿个人看法。常听有人批评其他人不懂得反思,做事不考虑他人及外在情况。实际上一味批评人不懂反思也是不太妥当的,反思是需要基础的。首先要有东西可想可思考,在量很少的情况下人只能先吸收,等到了一定量的情况下人才会有反思能力。进而在时下社会下的人们为何多数是处于单向生活通道中,也许就是所谓的储备量还不够,还不具备自主的能力,更不要说反思生活了,暂时被时间持续地推着生活就很好了。
人是否真的需要太多自主性,这倒是个问题,或是否需要更多的人都越发自主起来,那或许问题会更多更严重。也许安分守己做好自己这颗大机器上的螺丝钉是更应该的,尽管我不这样认为。所以就让螺丝钉们做好他们自己,让觉得“我得自主”的人更自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