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梁之辩》忽视了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解读
倪华柱
《庄子•秋水》中的“濠梁之辩”。“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对于这个故事解读的角度很多,有说庄子巧辨偷换概念,其中惠子问“安知鱼之乐”一句,本意思“你怎么能知道鱼之乐?”可庄子理解为:“你是怎么样知道鱼之乐的?”———问句的前提就已经包含了“你已经知道鱼的快乐”之意了,所以庄子回答说:“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
有认为这涉及语言与存在的关系。有从庄子天性洒脱不拘去解读。………
这个故事辐射的话题非常广,前人之述备矣,然而似乎忽视了这个故事涉及的认知论的核心问题:“人是怎么知道的外物的?”
确实很奇怪啊:人心灵如何认识之外的物质世界,如何感知他者的情感?每颗心灵独立专属于个体生命之我啊。
惠子不愧为哲人,提出了认识论的核心,“你是怎么能知道的?你怎么知道你知道的?”我认为庄子是知道的,只是没有与惠子展开详细论说。在《逍遥游》《齐物论》等中有回答。“万物一体,天地一指”,绝言忘虑,契入大道。既然道化万物,深层次自我是大道,是整体,一切都是我自身的内容,当然可以自知了。只是这样的天人合一的自知境界显然非惠子所及所知。我猜庄子知道如果和惠子辩论及此问题,只恐三天三夜依然没用完没了,不如“”以彼之道,还施己身”——惠子是名家,擅长逻辑。
自身知自身,直觉直接知道,没有“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的无穷回溯,认知,就是当下直接自知。一切都是我自身内的内容与意义,一切外在的界限都是假象,都是我自身内的界限。
继续拓展这个认识论的话题。我们如何能感知他心?理解他心必然是间接的吗?
同能知觉石头一样,我们感知他人的意图、情绪等,也可以是直接的。比如我们看到一个小朋友蹦跳雀跃、眉飞色舞,能直接感知他很开心,仿佛通过其动作、表情直接看到心理情绪,而不通过任何推理思考。他的情绪心理就在行为之中。
镜像神经元发现以前,大多数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我们对他人行为,特别是他人意图的理解,是通过一个快速推理过程来完成的。随着对镜像神经元系统功能的研究加深,发现在通过镜像神经元理解他人感情的过程中,观察者“直接”体验了这种感受,因为镜像机制使观察者产生了同样的情绪状态。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经历了同样的神经生理反应,从而启动了一种直接的体验式理解方式。
正如万物的独立不是真实的,我们的心灵意识的独立也不是真实的。在无意识无限全体中,我们都是一体的,真正的主体只有一个,我们实际上是“一”,相信以后的神经认知学会发现证据。
禅师宗密说:“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斯宾诺莎也认为知的根本,还是自身知自身,一个实体不能认识另外的实体。(斯宾诺莎的实体,指本元,终极实体。认为万物,只是实体的样式。)
这样看来,认识论就立足本体论。我们能认识身外的世界,本来就包含一元的奥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