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19.02.11~2019.02.14
这次回家,除了让自己能有多一点时间陪陪家人,另外最主要的课题是思考自己下一步的方向。具体的课题是怎么权衡理想和现实。理想如火焰,希望它能温暖自己,能照亮别人,然而现在仅是小小的火苗,看不到可以助燃的柴薪;现实如洪流,无情且不断企图把遇到的一切打磨成它想要的样子。怎么在这水和火的交融,保住自己希望之火,同时用最小被打磨的姿态保住自己本我,再顺势捡到能助燃的物质,让这团火焰越燃越旺。
理想主义之焰
追求核心之词
墓志铭是什么?武志红和薛亦然两位老师问过我这个问题。
这家伙过得很幸福,同时,他也给很多人带去了幸福。两次认真思索过后,回答都差不多。
幸福的定义是什么?
关系。和薛老师探索后,提出我对幸福的各种想象后,得到了这个答案。
梦想所触之景
https://music.163.com/song?id=28287132&userid=495214342
看到阿那亚一章,刚好电脑在播放到这首歌:やわらかな光。上面是这首歌的链接,可以配合享用音乐中那份温柔之光。
回家期间,感触最深是看到何帆老师的《变量》描述阿那亚的场景。那是一个远离飞速发展城市化的地方。在那里,一切都回归淳朴,淳朴到,打碎了城市中建起来人与人心灵间的钢筋水泥,让人与人心的距离重新拉近。
- 在这里,美好的东西会被放大。
- 从北京来的孩子纸上画的是植物大战僵尸,而在阿那亚长大的孩子话的是蓝天大海。
- 你在阿那亚可以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从容不迫地消磨时光。你可以在海边的酒吧里点一杯啤酒,舒舒服服地蜷在椅子上听乐队演出,也可以用自家小院里杏树上的果实做杏子酱;可以约上朋友一起踢足球、跑步,也可以参加话剧社排练,等到过年的时候给邻居们做汇报演出;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参加时装走秀,也可以带着爸爸妈妈盛装出席马术表演。
- 你再看那些参加话剧社的女业主,她们都有上台表演的小欲望,但在“第一人生”中找不到这样的机会。阿那亚帮她们请专业的老师,帮她们排练,演出的时候邻居们会过来捧场,一车一车地拉鲜花进来,送给她们。
- 她们追求的是及时行乐,但不是纸醉金迷,只求无数的小愿望得到满足。这是一种温存的唯物主义,它不会腐蚀人们的灵魂,而会净化人们的灵魂,在不知不觉中使一切的精神紧张得到缓解。
看着看着,眼眶不禁湿润了起来。这份感觉,就像是一直听到内心微弱的呼唤的冒险者,由于那个呼唤过于微弱,没办法描述出它的实际样子,只能隐隐约约感受到它的存在,于是不断寻觅内心渴望的场景。经过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直到有一天内心追寻的场景在现实中被寻到,那一瞬间,感动流泪,手舞足蹈,用手不断指着那里喊:“就是它,就是它,我想要的就是它”。那个时候的自己,也是类似这样的心情。
在何帆老师字里行间感受到的这份美好,这不是我追求的能给人带去幸福的产品么。我之前寻找自己想要做什么样的产品经理,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局限于硬件产品,在这样的社群集体,也是产品,而且更是我所期望能企及的产品。
阿那亚的老板马寅和他的运营团队,社群中各设长或小老板等,都是促成这种幸福的节点。我希望成为其中的哪一类人,又能成为其中的哪一类人。
兴趣性格之长
我的兴趣是什么,研究认知,研究人的痛点痒点爽点,研究让人感觉幸福的轨迹和可能性。
学到梁宁老师的产品思维30讲,特别在同理心的分析那一段,也有像看到阿那亚文段时候的感动。这种感动,是真真切切的,包括平时关注的文章,收藏的文章,都是这个类型,因此会知道,那就是自己兴趣的方向。
我的优势是什么,通过盖洛普优势识别器,排行前10是:交往、体量、个别、关联、体量、包容、收集、信仰、亲和、成就。十个中,有六个是和人打交道有。几年霍兰德,适合的职业都是咨询师、教师、培训师。
而mbti测试中,自己是一个enfp型,优点是适合创造想法、产品或服务,不墨守成规,适应力强,洞察力强,对感兴趣之热情高;缺点是不喜欢传统或常规、琐碎之事,不喜欢过于严谨的工作,不喜欢重复性工作。
当然,这些兴趣和优势都只是过去的我在现在这一刻的集合,未来我可能会不一样。而此刻的我,手握着这些兴趣和性格的优势,能怎么引入自己未来的工作让它们发挥最大的功效?从上面看,应该是服务性质、产品性质或者市场性质。
耀过黯淡之光
游戏
我一直探索着做游戏的可能性,20年游戏经历的自己,一直很希望能把自己在游戏中感受过的那一份份激情和感动传递给更多人。经过分析后也理解,做游戏是凭着想象发挥创造产品的过程,这种产品比互联网产品或实际产品所受到的约束会少更多,因此才和自己产生了共鸣。有一回,在编程猫平台上,用scratch做了当年宠物小精灵初代的战斗。还能回忆起做的过程那种血脉喷张的兴奋和心流感,无时无刻都在想游戏怎么优化。
然而,现在国内很多游戏的理念,感觉还是兜售精神麻药圈钱为主,不能像任天堂一样,做一些真正能给人带去幸福和连接关系的游戏。当然国内还是有一些有情怀的独立工作室,了解过一些,很多最终都因为资金等问题,都命运多舛,像陈星汉大大这样能做出来那种能触碰到人心最柔软部分的游戏太少了。
国内的大中型游戏公司,价值观不同,以我目前的资历也不好进,特别是现在还处在游戏的严冬;任天堂,国内暂时也未招工,国外现在暂时也出不去;小型游戏企业中,存活的现实问题不好解决。因此,可能现在不能像偶像陈星汉一样那么做游戏,但是这颗种子依旧会埋在心中,等合适的时候,它一定会发芽。
当然,游戏和线下二选一,我会选择线下。因为人和人,最终都得回归到面对面交流沟通中,才能获得更多体验感和幸福感。 游戏,可以成为媒介,可以成为促进感情的工具,但不应该本末倒置。
互联网产品
18年06月04号在得到APP第一次接触到梁宁老师的产品课开始,我才比较全面地对互联网产品经理有了了解。在边学习中,边能感觉到内心和这个职位的呼唤,学习过程中,心流不断涌现。在学习过程中,我找到了自己要奋斗的大方向:研究人性和体验,基于人性去创造给人带去幸福的产品,特别是梁宁老师最后一课的赠言:“愿你在这个时代,把握真正属于你的机会,把你一生累积的认知、审美、好恶全部用上,为这个世界提供一个不一样的产品,向世界交付你的价值”,直击心灵。
理想比较丰满,现实比较骨感。当我怀着满腔理想主义去找两位已经做到高位的产品总监同学聊我的想法,遭到的全部是善意的劝阻。大周期上,目前产品经理已经供过于求,而且互联网产品已经皆为红海,人口红利即将过去,互联网大周期上升趋势也会逐渐放缓,在抄袭成风的产品世界里,未来更多是精细化运营的天下;竞争上,同龄人中,企业更要那些有着2~3年经验的人;新手中, 每年应届毕业生多如牛毛,其中不乏985、211的毕业生,论年龄,他们小自己4~5岁;论智力,他们也不会比自己差;论勤奋,互联网行业的工作时间都不会差太多。另外,像我想要的这种创造型产品经理。现实中其实不多,其实像是乔布斯,是老罗,是张小龙,是俞军之类的极少数,更多的是做需求和研发的连接线以及处理其他各种事务。当然,当时还是委托了同学给我介绍了一个面试的机会。聊完的结果在另一篇文章上,结论和上述基本一样。
如阳志平老师所说,如果你真喜欢一件事,作为草根想逆袭,你就去做到比其他人领先2个量级。我上面一个同学也是告诉我,先在工作之余的时间,多输入,多输出,直到输出到一定程度,别人能看到我,再去转行,这样成功的概率能更高,资源获取更快一些。很中肯的意见,特别在成功概率这个点上。
虽然还是想往了解人性,创造带来幸福的产品这个大方向,但先不往纯粹的互联网产品方向了。一开始想和自己本行硬件相结合。再后来,觉得产品的定义,不仅仅是一个有形的东西,自身,服务也是产品。而且这种属性的产品,灵活度更高,更容易创新,也不是别人想抄就能抄的。所以后来看到阿那亚,会是那么兴奋,那也是产品的一种。当不再局限在有形产品的定义时,我觉得为自己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stem教育(少儿编程)
在探究自己方向时,曾想,光机电算热都涉及过的工程经验 + 自己喜欢的教育能不能结合起来,于是找到stem教育这个方向,也进行了一番浅挖研究。近年来,stem教育也是蛮火的风口,从特别是这几年,各企业纷纷拿到pre-A或A轮融资。未来编程会越来越重要 & 看美国发展后展开的素质教育,这在未来一定是不错的大方向。但是我在调查过程中,却发现三个疑惑的点。
第一,除了makeblock和编程猫等极少数拿到B或C轮投资,绝大多数都只是A轮的阶段;第二,MakeX算是stem教育中世界级的机器人大赛了,为什么观众席上,基本都没啥人;第三,在深圳,高级编程老师基本工资+提成,一个月也就8k~12k之间,而且基本招的都是大专生。于是用产品的思维开始延伸疑惑:来报这种班的用户画像是什么样?难道stem教育现在需求只是一个伪需求?
抱着疑惑和猜想,我去面试了深圳还算大型的stem教育机构的编程老师的职位,在和那边负责人沟通中,基本明白了,这个方向虽然好,但是stem教育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应试教育。只要应试教育中编程还不能列入考核指标,stem教育最终还是起不来。现在家长愿意给孩子报这些班,更多是觉得孩子有兴趣就给他玩,不会考虑学这个对孩子未来的作用。所以现在对老师的要求也不高,更多属于铺市场需求的阶段。现在老师的薪资,也是和学生的数量相关,老师不仅要上课,还要去让家长续课,让家长拉其他小朋友过来。这样教育质量也不好保证。再考虑到天朝教育改革,是没办法一蹴而就的,课程设置,师资配置,考核指标,硬件配置,太多环节。改革的时间一定会很长。于是乎,有了结论:这个行业虽然好,但现在还属于太早,有很多企业想进来分蛋糕,可能最终会被拍在沙滩上。做教育的话,毕竟关乎着整个后代,还是真正能踏踏实实做的靠谱。这股风要在应试教育改革时,才能真正挂起来。改革什么时候到来,不清楚,能否在行业中挺到那一刻,不好说。因此从自己先求存后发展的角度,可能现在入场,不是个好时候。
我还是会持续关注这个stem教育领域,在未来有资本有能力,看能以什么形式参与进来。现在网易已经入场,做了网易卡搭编程,把线上课程和游戏融合在一起,很有意思。玩个小游戏,猜猜在深圳现有的几家stem教育机构中,哪家最后能起来呢?我看好瓦力工厂。两个原因,一个是教育态度,瓦力工厂声称为了确保教学质量,一个老师教的学生不超过10个;另一个是生态,瓦力工厂从课件到机器人到教学都在自己开发,他们开发的小机器人也很好玩。它们这样的好处是能很大程度降低成本,而且也能针对自己课程去开发相应的机器人。这个小游戏的答案可能得在几年后才知道了,期待他们今后的表现。
现实主义之流
求稳
今年回家,可能是因为年前离职给家里带去了一定的不确定感的缘故,长辈对我的劝告,都是先求稳,再发展,得先找到工作再辞职。我赞同先求稳,加上假期学王烁老师30天认知训练营,里面包含着的,其实也是稳的概念。但是总隐隐觉得,长辈说的稳,和在老师们身上学到的稳,有不同之处,于是和挚友航讨论起稳这个事。
讨论结果如下,稳分两个层次:长辈的稳,是求存,先能有生存的可能性,等到有一定的积蓄,再考虑做自己想做的事。我理解老师们的稳,更多是一种旱涝保收,或者说可以给自己带来中长期利益的稳。
展开结论,长辈说的稳,是一种求存的确定性。我的长辈中,一种人发家成功,他们都是经历过穷苦时候,为了求存,做各种事情,也在那个时候,累积了自己的原始资金和其他如生意、口才等综合能力,蛰伏了几年,能存活,有一定的积蓄,同时在这个平台上看到一定的机会,于是出来自己干。这种稳,我是认同的,如果活都活不下去,那别的都是假的。另一种长辈,他们有的当年选择了进入银行,有的选择进入了国企,碌碌多年,基本在温饱线上下浮动。可能在80年代末看来,进入国企就是铁饭碗,悠哉悠哉,然而90年代国企改革,下岗了一批人,技能被同龄的打拼在生存线以下的人拉出来几年的差距。当时的他们,也是选择了自己觉得“稳”的选项的。这种稳,并不是真的稳,而是一种短视,随时可能被淘汰的短视。两类长辈,至今能看到不同的点,是前一种人,到现在依旧是在不断学习新的东西;而后一种,已经看不到前一种那种拼劲。无论如何,毋庸置疑,活下来是第一步。
我在得到APP中学到的稳,既有上述的生存之稳,也有面对未来的长远之稳。王烁老师在今年30天认知训练营《如何作一生就一次的选择》课中,在面临人生大事时讨论应该追求稳定还是冒险提到我们多次听过的小游戏:100%几率获得100万和50%几率获得1亿,结论也是除非你本来极端安全,有多个选项,或者极度不安全,毫无选择,要不天生就是如马斯克一样是冒险家,如果不是,选择前者100万还是更加明智。这个层面的稳,还是和长辈建议我的选择一样,是求存为先的思想。面对未来的长远之稳,在上面发家成功的长辈中已经有所体现,就是终生学习,去学习那些这个瞬息万变世界中那些不变的东西,以不变应万变。
那问题来了,要去学习什么东西?在王烁老师的《周期思维:活下来,就赢了》中提到,周期最强,没有什么可以对抗周期,且每一轮周期都和上一轮周期差不多,历史总是押韵的。因此我们尽量把自己的小周期匹配上时代的大周期很重要。而怎么识别大周期,曾鸣教授的“点线面体”理论,可以参考,去看现在正在上升的体,去依附之。目前看,IOT物联网,AI人工智能化,就是新起来的体,而在接下来经济大周期不景气的阶段,教育、医疗、娱乐三项也会是上升起来的体。这样长远角度稳的概率才会更高。
所以,反观自己,我现在最需要的,是借助贝叶斯脑,利用新信息不断调整选项权重,选择相对正确的体,选择自己想要的方向,去提升自己的能力。现在正是最好的时候,一个人奋斗,压力最小的时候,且从收入层面,现在无论做什么,工资都不会差太多,肯定饿不死,但也不足以让我有能力扎根。既然如此,何必不在慎重选择后,再踏上属于自己的征程,让自己现在的稳和未来的稳相结合。而这次离职,鲁莽吗,细细想,还是不觉得。因为贝叶斯脑需要时间和信息来对权重项进行调节,这需要时间和空间,时间才是最宝贵的。更为重要,而自己之前的余粮也能让自己度过这三个月的寒冬。一句话给未来的自己,如果未来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自己预备更充裕的余粮,有什么想做的,尽量更多地更不同相关的人接触,那是最快修正决策权重系数的方法。
能力存量
工程技术能力
工程技术上,围绕单片机,围绕硬件电路设计大大小小做过10+个各种传感相关的工程项目,懂一些光谱检测,懂一些成像,懂一些单片机编程,懂一些结构画图和3D打印,懂一些散热设计,但是,那些懂一些,每个都接触过1~3个项目。当时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因为还不知道产品经理,应聘的是传感器工程师,原来是想着在传感方向深化进去,成为未来物联网,人工智能的信息输入器官。然而,谁知道,我工作的一年多,居然是和结构和模具打上了交道。所以,在电路能力退化为代价,我又懂了一些cad画图和模具的知识,啊对,还自学了一点python和Axure。总结起来,7年来在系统设计层面累积了较广面的工程经验。
相关能力的,筹划过两个电子实验室建设,能根据需求搭配各种设备和仪器。
未来还要走深化的硬件技术么?并不太想,因为这几年走下来,能明白自己兴趣点并不在做硬件上,而且,现在小型设备的硬件设计同质化严重,现在很多企业的硬件都直接外包第三方公司,未来这个趋势也很难改变。而刚好自己工作这两年也没办法好好深化自己硬件能力,还不如,就退一步,让自己返回到系统层面,看有什么适合的工作。
医疗研发能力
项目开发能力上,开发了一个无源的医疗器械产品,(跳着)走过整个开发流程。有源设备也参与一些相关的研发,包括算法,医疗导线,声音报警等等。
产品上,知道经手过项目的整套产品技术细节和生产难点,以及该系统怎么改设计成有源产品的,进行技术可行性验证并撰写相关专利8个。
生产上,包括eo灭菌,内包机,超声清洗机,油墨印刷机,激光打标机,油墨打标机,高低温箱,高压灭菌锅,紫光分光光度计等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的调试和操作,还有参数确定和验证方案。
供应商上,知道三类植入的材料,开模,硅胶管,硅胶油墨,各种标准件,pvc导管,pvc袋,钛合金手术器械,医疗导线,包装材料,监护仪代工厂,电路设计代工厂等一系列有资质的优质开发供应商。此外,也有相关设备、厂房、耗材相关的供应商。
还是要感谢上家公司,这些医疗器械的相关经验,已经是几个工程师的合集,这种快速成长的机会,不是去哪儿都有,当然,也不是谁都能把握得住。这对我如果还要从事医疗器械行业,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我的缺点也很明显,开发过程是类似敏捷开发,很多流程,并没有严谨按照医疗器械的开发过程,去走评审等等。这是我做医疗开发需要补充的地方。
软能力
沟通能力。擅长平等和优势沟通,最多同时和10+个供应商沟通推进确保产品交期,并和供应商都能保持很好的交情。
学习和解决能力。如果回到两年前,问我能不能去跟模具,我一定觉得是不可能的,但现实是我还是做到了,包括生产设备、检测设备的操作和使用也是一样。
总结能力。像和供应商打交道经验和开发经验,一定时间,我总是会让自己总结反思并输出相应的结果。
抗造能力。两年间除了过年,没事就没休息日的读研生活,工作两年间平均每天加班2h以上,回去还有一个持续一年半的大型任务需要完成,这些都走了过来。
演讲和培训能力。演讲和培训也是自己能做好的。演讲层面上,公司两位销售总监不止一次想挖我去销售,培训层面上,每次我主持的公司内训,效果还是算不错的。
缺点层面上,是不擅长劣势和大型压力下沟通,这是需要锻炼的。还有重复性琐碎工作,确实也耐心不够。这在mbti测试之前,自己会有感觉,但做完测试后,会更加认可。
小结
现有存量的能力罗列出来后,大体可以拆分为:①较广面的开发经验,②医疗器械的开发、生产经验,③供轻微供应链经验,④综合软能力。可能之后不一定能全部用上,但是,尽量让存量利用率最大化,让自己后面更容易走一些。
水和火交融的地方
存量和存量思维
今年学王烁老师的认知训练营,《别清空存量,清空存量思维》对我启发很大。我原先想,要不就勇敢地追求梦想,扎进去互联网产品,抛弃一切存量,不让它们成为我的绊脚石。后来经过朋友的劝阻和反思,发现这样成功率太低。在这节课里,学到人生如围棋,每一步可能都不一定致命,但每一步都很重要。一步好棋是它对得起盘上的棋子,一个好的决策应该是对得起过往所作决策的总和。过去并没有真的过去,它是可以被未来改变的。存量不能被清空,因为存量不是沉默成本,存量也是变量。王烁老师通过围棋的例子,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
那应该清空的是什么,存量思维。我的人设,我对自己的定位等等这些,都是可以随时清空和更新的,应该随着环境改变而改变,不让自己被之前所做的决策束缚住。想明白这一点,做决策时便能更加谨慎,也更加勇敢。
最终的选择
其实,根据上面一层层退下来的结果,基本答案已经近在咫尺。剩下的,就只是做排列组合。
【图丢了TAT】
最上面是我的人生罗盘,罗盘下面,第一列是我兴趣和强项的职业,第二列是未来上升的行业,第三列是我的存量能力。
在职业上,除非说未来想要的职业不好直接切入,那会选择倒退一步从研发做起,不然,还是看能不能切入业务向。因为从读书时实验室或者公司的供应商,到公司的销售总监,到后来公司的供应商,甚至周围的好友,都觉得我的性格更适合做业务。然后,在后来性格测试,我也觉得,我可能适合往这个方向做。
排列组合玩起来:
123 + a + ACD = 智能物联网的市场、方案解决或者产品经理。存量B看成普通项目开发,也能用得上。而且a也能往cde方向去拓展的。
123 + d + ACD = 智慧医疗的方案解决或者产品经理。但这个可能需要存量B作为过渡。
4 + e + D = 娱乐社群组建,起初可以去各种青年公寓,旅游策划,或者类似迪士尼之类的。
13 + b + D = 人工智能市场业务。
上面如果是市场业务类,之后还能转人工智能培训师的方向。
更好地利用存量,可能是第一项了。但当然,其实如果再做减法,行业兴趣方向是可以不考虑的,因为兴趣可以培养,优势可以锻炼。这个,可以等后来再复盘。
为什么不有限考虑医疗,赚钱太慢,医疗的规模化不够,而且够了,赚钱主要和销售相关,和研发没太大关系。
人生大战略
这是王烁老师最后一课《如何设计人生大战略》,说实话,似懂非懂,应该反复咀嚼,反复学习。
- 发明军队总参谋部的老毛奇说过,枪声一响,计划就变废纸。智者不去探究虚幻的因果链条,而是走一步,看一步,只要不是随波逐流。有罗盘提醒自己要去的是哪个方向。
- 理论是好的,是过往经验的捷径,但是对未来的预测能力有限,它的最好用处是当做训练教材。理论对现实有用就接着用,但现实永远是对的。
- 我为未知意外所能做的最好准备,是拥抱自己的前后不一和自相矛盾,把它们当做我的战略优势。 自己争取做到这样,对身边的人不要这样去要求,因为一般人太注重自我一致了。现实中管理自己的自相矛盾,可以最后把它们凡在不同层级,左手做左手的事情,不要去知道右手做的和自己反向,只需要大脑能接受能处理就行。自相矛盾的现实最红会找到出路,把它交给时间,交给现实,他们最终会选择出方向。
- 我们每天都是在坚持原则和自相矛盾中做取舍,协调有限能力和无限报复的人生大战略,关键在分寸,每个人都得决定自己的分寸在哪里。
特别是后两个,尝试理解,觉得有难度。好在,在王烁老师最后的寄语中,找到一些灵感。他的寄语是:“在这个降维风险越来越大的时代,希望你有十足勇气,朝着自己要去的方向,带上事先能准备之事的清单,有计划但不执着于计划,有理论但不盲从于理论,时左时右,退一进二,不得不做的事那就放手去做,而又不被它所驾驭,在未知中航行,最终到达你的天命”。在这里,我知道,现在得到这个选项,只是一个起点,之后,我只能手持追求给人类带去幸福产品的指南针,去寻找有河流(牛人和资金)的地方,沿着这个方向,接着往下走,去看能遇到什么更有趣的事情,最终成功才是最重要的。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