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相对比较冷清的头痛领域,尤其是偏头痛方面的研究变得火热起来。
在全球临床研究登记平台ClinicalTrails 网站中采用Migraine这一主题词检索得到959条记录,而正在进行中活跃状态的有274项研究,其中约有1/3为新药的临床I期-III期的研究。
自2013年以来偏头痛领域的研究项目逐年增加,目前已呈井喷之势。
——笔者按
偏头痛的药物治疗包括两大类疗法:
(1)发作期(急性期)的止痛治疗——旨在终止发作,缓解症状;
(2)非发作期(缓解期)的预防性治疗——旨在减少发作次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在这两种疗法上都有一系列在研或已在国外获批的新药物和新疗法。遗憾的是,国内永远要慢一步。
目前研发中的药物主要面向两个靶点,包括三大类药物。两个靶点,即5-羟色胺(5-HT)受体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三类药物,即针对5-HT的5-HT1F受体激动剂,和针对CGRP的大分子类生物抗体以及小分子受体拮抗剂。
那么,放眼中国和全球市场,未来可能的偏头痛药物会有哪些呢,偏头痛市场前景到底如何?
一、5-HT1F受体激动剂——地坦类
地坦类药物并不是一个全新作用机制的药物,是在现有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缓解偏头痛发作的曲普坦(Triptans)类药物基础上进行了一小步的创新。
牛顿曾经说过,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这适合很多药物的研发思路。
曲普坦类和地坦类药物均是脑内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血清素,也被称为5-羟色胺(5-HT)的受体激动剂。
5-HT是脑内分布及其广泛的一种神经递质,发挥着许多不可替代的生理功能,比如情绪,睡眠,体温,疼痛的调节过程,并且对外周血管也有重要影响。
如此广泛的分布和功能当然需要更多的受体来配合,5-HT有7种类型的受体,地坦和曲坦类的药物靶向作用的是5-HT1受体,包括5-HT1A, 1B, 1D, 1F这四种。
5-HT1B受体主要介导血管收缩,同时也和5-HT1D/1F受体一起介导神经元冲动传导的抑制作用。
老一代的曲普坦类主要与1B和1D两种受体结合,因此在发挥抗偏头痛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心血管收缩等副作用,而新一代的地坦类药物则避免了与1B受体的结合,仅选择性靶向1F受体来减少相关的不良反应。
地坦类家族出生的第一个娃叫做Lasmiditan,是礼来家的,这是一种高选择性5-HT1F受体激动剂。
III期SAMURAI研究结果显示,200mg Lasmiditan治疗后头痛完全缓解率为32.2%,而安慰剂组仅为15.3%。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眩晕、疲乏、恶心、失眠等。
Lasmiditan于2018年11月递交FDA 新药申请,2019年10月获批上市,商品名为Reyvow,用于偏头痛发作的急性期治疗。
目前,国内正在进行临床III期研究中。
二、CGRP抗体家族
CGRP学名叫做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这是一个含有37个氨基酸的小分子肽类,1983年首次被学者关注到。
目前的研究获知CGRP在脑内和神经组织中广泛分布,在三叉神经节(头面部疼痛的主要感受器)中的50%神经元可与CGRP产生相互作用,而且在偏头痛发作的患者中也确实观察到了CGRP这一分子浓度的显著上升。
因此,抑制CGRP及其作用成为了目前最新的抗偏头痛治疗靶点。
目前CGRP抗体家族已有四个药物于美国成功获批上市,上市时间相近,可谓是这一家族中的“四胞胎”。
这四个兄弟分别是:
安进/诺华家的Aimovig(Erenumab-aooe,AMG334)
礼来家的Emgality(Galcanezumab-Gnlm, LY2951742)
梯瓦家的Ajovy(Fremanezumab-Vfrm,TEV-48125)
灵北/Alder家的Vyepti (Eptinezumab-jjmr)
这四个兄弟出生的“准生证”上标注的都是用于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
从作用机制来看,只有Aimovig是靶向CGRP受体的,其余三者都是靶向CGRP的抗体。
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几款抗体的数据大致相当。
疗效方面,相较于对安慰剂,这几款药物每个月内平均可减少2天左右的偏头痛天(偏头痛天定义为:偏头痛发作时间>2小时的天数)。
安全性方面,几款药物均和安慰剂保持相似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控制在2%以下。
使用方法上,Aimovig和Emgality是每个月皮下注射,Ajovy则是提供了每个月及每个季度皮下注射两种选择。而最近刚上市不久的Vyepti 是首款用于偏头痛预防性治疗的静脉注射类药物,每个季度仅需一次用药。
三、CGRP受体拮抗剂(Gepant类药物)
这一类的药物与CGRP的抗体姑且可论为堂兄弟吧,它们同属于CGRP药物大家族中的成员,只不过个头比抗体要小多了,而且命运也比不上它们的堂兄弟们顺利。
这一家族中第一个娃叫做Olcegepant(代号BIBN4096BS),来自于勃林格殷格翰公司。
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其疗效和安全性都很不错。但是,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只能静脉注射使用,限制了它的进一步临床开发。
第二家先行者为默克公司,其开发的CGRP受体拮抗剂Telcagepant(MK-0974)在2014年公布的II期临床研究结果中显示存在严重肝毒性(转氨酶显著升高),从而提前终止研究和后续研发计划。
另一款CGRP 受体拮抗剂 MK-3207,也因肝毒性问题而止步于1 期临床药理学试验。
因屡屡受挫,默克心灰意懒将自家CGRP家族的第三个娃Ubrogepant(MK-1602)转卖给了艾尔建。
却不承想,老三是最争气的一个娃,已于去年圣诞节之前获得FDA批准,顺利诞生!它也是首个用于偏头痛急性治疗的小分子CGRP类药物,商品名为Ubrelvy。
两项III期双盲RCT研究和两项长期安全性扩展研究证实了Ubrogepant在疗效和安全性上的一致性,并没有明显肝脏安全性风险。
尽管小分子Gepant药物研发之路走的并不顺利,但总算迎来了第一缕胜利的曙光,这为其他的Gepant类分子的药物研发带来了希望。
既Ubrogepant之后,艾尔建目前还在开发另一款名为Atogepant的CGRP受体拮抗剂,旨在获得偏头痛预防性治疗的适应症,从而加强在这一领域的产品线布局。该产品目前正在全球和中国进行III期临床研究。
此外,另一款CGRP受体拮抗剂,由Biohaven公司研发的Rimegepant(BMS-927711)也于今年2月份获得FDA下发的“准生证”,与之前的兄弟Ubrogepant情况类似。据悉,目前也正在中国积极筹备开展III期临床研究。
此外,Biohaven公司旗下还拥有另一款鼻用的CGRP受体拮抗剂BHV-3500, 日前正在进行II期临床研究。
除了这三大类药物之外,其实还有其他作用机制的在研药物,包括:
AOBiome公司的AOB-203 :这是一款抗生素,应该和偏头痛的脑肠轴机制有关,目前正在II期研究中;
Winston公司的Dolorac:一种组胺H1受体拮抗剂;
NeuroAxons公司的NXN-188 :一种NOS 抑制剂和曲普坦类药物的复合制剂;
Lateral公司的LAT8881:目前正在进行一项II期概念验证性研究,用于偏头痛的急性治疗。
四、结语:偏头痛市场前景怎么样?
偏头痛的研究可谓是如火如荼,那么真实的偏头痛市场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这个得先从偏头痛患者人群讲起。从流行病学数据来看,美国人群偏头痛的患病率约为15.3%,中国人群年患病率为9.3%;也就是说,我国人群约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偏头痛的患者。
然而,偏头痛的临床治疗存在着巨大的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目前用于急性发作的特异性治疗药物曲坦类存在安全性限制;而被指南推荐的单纯止痛药物效果有限,且存在滥用风险。
在预防性用药方面,全球获批的只有托吡酯和肉毒毒素,在国内尚没有一种特异性获批用于预防性治疗的药物。
根据去年发表在Nature子刊上一篇分析显示,偏头痛药物市场预计将在未来10年内实现大幅增长,规模可能会超过110亿美元;
到2027年,CGRP靶向药物销售额有望超过65亿美元,其中口服CGRP拮抗剂预计超过40亿美元。
驱使偏头痛市场增长的因素包括疾病患病率增长,新药研发,生活方式改变和激素类药物的使用。
主要参考资料:
1. Novel Medic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Migraine. Headache. 2019 Oct;59(9):1597-1608.
2. BioPharm Insight
3. https://www.clinicaltrials.gov/.
4. Sparrow A M , Searles J W . The market for migraine drugs.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19.10.1038.
传递医学科普,专注药学资讯,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钟书神经药研所。我是热爱神经科学的神经小迷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