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网络私董会=私人董事会?百度有解释为私人董事会,也有叫总裁私董会、总裁私享会,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
培训
职业生涯中多多少少都会接触培训,大多数培训属于技能培训
- 公司新上线一个系统,教会大家怎么用。
- 公司正好有新项目,需要新的技术,从外面请讲师过来授课。
- 项目管理技能,如果用好Project等
这类培训通常非常具体,也非常贴地气,学了就用,另外一个特点是时效性很强,系统升级就得重新培训。开始接触管理以后,会有另外一种培训,这类培训通常会审视技能,认知等。
比如心理学在管理中的应用,如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90后员工如何管理等等,可能从管理学上来说,也是技能,对于大部分工程师出身,一线员工来说,这类培训会慢慢开智,颠覆一些固有的认识。这类培训会有另外一个其他的想象,听完热血沸腾,听完志气昂扬,很快就偃旗息鼓,该干嘛干嘛。
对于企业而言,技能类的培训是不得而为之,得干活,总的需要技能,搬砖也得力气啊,不吃饱哪行。
曾经参加过某校心理系教授的课,乌泱泱上百号人,至今只记得说,家里应该请个阿姨做家务,另外身边一个同事喜欢林肯的歌,此外全然不记得。这类培训需要悟性和机缘,对于企业而言,所有预备干部也不尽合心意,所谓广撒网也未可知。对于HR部门,培训是非常重要的业绩,全公司上下几万人的培训安排,确实比大学课程安排要来得复杂。
当然,还有其他的培训形式,仅个人接触的培训类似做此。当然,也包含所谓关于培训的培训。
工作坊
进入外企之前也曾参加过工作坊,只是当时做为管理培训,并未领会工作坊的含义。此后频频听闻workshop,甚是新鲜,对workshop的理解聚焦于,人少,互动,体验。
也许工作坊和培训并无实质差别。工作坊通常会应用更多的引导技术,更多的互动设计。离开外企以后,开始听到工作坊的说法。如果粗俗的划分区别,比较教授敏捷,培训的形式,更多是老师讲,偶尔提问,是一种知识的传递和传达,而工作坊的做法,可能是采用乐高游戏的形式,让大家在游戏当中体验,敏捷怎么做,这个时候,更多强调的是体验,意会,共创。
网上找到一个解释是:工作坊(workshop)一词最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中,在1960年代美国的劳伦斯·哈普林(Lawence Harplin)则是将“工作坊”的概念引用到都市计划之中,成为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立场、族群的人们思考、探讨、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甚至在争论都市计划或是对社区环境议题讨论时,成为一种鼓励参与、创新、以及找出解决对策的手法。
从个人的体会来看,参加工作坊的影响更加深远,更加个性化,效果也更持久。
私董会
就个人经验而已,目前为止,大部分的学习都是基于别人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看书,交友,参加论坛等等,问题是这些知识都是过去的知识,所以学习就是后视镜的行为。后视镜的前提假设是,从过去可以预知未来,但是历史的发展,在重大决策上通常是打脸的。举个不算特别恰当的例子,智能手机之前,有太多成功的功能机企业,诺基亚算是龙头老大,从经验上看,当之无愧的王者,但是,最后它把所有的智能机机会都扼杀了。我们是学习它的成功经验还是学习它的失败经验?
只有前视,往前去感知,才能发挥学习的最大价值,不是归纳探寻规律,以期预测未来,而是感知感受,算得上私董会的大不同。
就个人目前的认知来看,私董会的形式可以采用工作坊,或者说工作坊和培训只是私董会的外在表现形式。私董会是私人董事会吗?百度百科的解释,它是是一种新兴的企业家学习、交流与社交模式,其完美地把高管教练、行动学习和深度社交融合起来。其特点在于私密性,只有少数非竞争性行业的企业家参加,且运作保密性强。
私董会是一场培训吗?工作坊是一场培训吗?如果没有接触过,大多数情况还是会这么认为,今天我去上个课,今天我去参加一个培训。这个转变会非常困难。
如果看完你迷糊了,那就对了,因为我也没明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