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出了名的爱吃零食,
上班时吃,煲剧时吃,
连坐车赶路都不忘一众人分享花花绿绿的瓶瓶袋袋。
据说在过去的2016年,
国人轻轻松松吃掉了200亿元的零食。
最近一部美食纪录片《中国人的零食》,
刷新了四海八荒美食达人们对零食的认知。
这部让无数吃货们狂飙口水的片子,
究竟有什么爆点能够引起我们共鸣呢?
一起跟着不二叔来扒一扒。
▼
中国人的零食(上) - 纪录片编辑室 2014 - 腾讯视频
《中国人的零食》上
中国人的零食(下) - 纪录片编辑室 2014 - 腾讯视频
《中国人的零食》下
从长三角到天府之国,从海之滨到大草原,
无论是鲜美的肉食,还是大地的珍奇,
都滋养出生活里的美好滋味。
有人说,人类选择食物的历史,
其实也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史。
我们所能做的,
也许只有感恩生灵与大地,
将美食融入我们的闲暇时光。
因为食物带给人们的,
已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
更多的是时光中味觉的记忆。
吃出来的“闲”文化
嗑瓜子、剥核桃、嚼口香糖......
在不少中国人心目中,
零食虽小,
相连的却是一个有意境的“闲”文化。
也难怪有人说,
零食不只是一种吃食,
更是疲惫生活中的白日梦想,
是麻木舌尖上的心灵鸡汤。
而今,
零食已成为我们休闲时光的美味陪伴,
更是我们关于各种生活的味道。
面对压力大、节奏快的都市生活,
大家都愿意通过寻找这样一种方式来为生活带来新鲜感。
享受零食作为对辛苦工作的犒赏,
以及提升幸福感必不可少的因素。
小零食,大智慧
除了这样一种“闲”的生活方式,
美味的零食背后,
亦有对食材的理解,
其中饱含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而后者也正是透过零食
将千百年制作工艺的传承体现出来。
从60年代到现在,
当我们逐渐体会到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味魔力时,
所需要的品类和制作方法,
也越来越考究,
越来越精细。
比如在镜头里,
新鲜的果蔬比加工前的种子更为诱人,
但是新鲜果蔬时令短暂,不易保鲜。
于是聪明的国人就采用糖、蜂蜜
或者自然风干的方法来保存果蔬,
这一方法不仅使果蔬的保质期变长,
并且赋予了其与新鲜果蔬不一样的特殊口感,
成就了另外一种美味的零食——蜜饯。
这些留在时光记忆的中国传统零食进化史,
不仅表现出中国人对零食最真实的热爱,
亦展示国人对食物花样吃法的天赋与投入。
那些年,我们爱过的零食
无论是在饥荒的60年代还是物质丰盈的70、80年代,
都不乏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各款零食。
它们或者取材天然,
又或者充满了工业气息,
都无一例外能够勾起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60后:零食是个稀罕物
60年代物资匮乏,
大多数人还都在为温饱而奔忙,
零食用粮票换取,
更大程度上是奢侈品,
大人们不舍得吃留给孩子,
算是孩子们为数不多的小甜头。
在那个年代,
零食虽在形象品质上比较质朴简陋,
却享受着相当高的礼遇。
70年代:穿越时代的经典
随着物质生活的缓慢回温,
一批堪称经典的零食,
也逐渐开始流行于人们的生活中,
有些甚至直至今日仍不失热度,
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80、90年代:不只是能吃的零食
到了80年代,
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的不仅有新的生活观念,
更有零食的演变。
进口零食悄悄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不少有创意的零食将好吃与好玩结合,
不二叔欣然发现,
这个年代对零食的追求又上升了一个境界,
零食的文化也具备了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人的零食》为我们诉说了“定制”零食的秘密,
引导我们更深入地思考零食
这一特殊食物博大精深的内涵。
共有的文化认同和满足感,
让不二叔更加相信,
不管岁月如何更迭,年代如何变迁,
也不管我们处在哪个年龄层,
零食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
带来的幸福感会一直伴随我们终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