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铁上看书的人,我很羡慕,他们总是令人侧目,不忍心打扰。
在书店随便靠着书架旁,毫不在意弄脏自己的裤子,就那样随意地贴着地面坐,就像接过一杯水那么自然。
我经常怀疑自己对阅读的喜爱程度,我不是那种有每天阅读半、两小时习惯的人,有的时候一天就能读完一本畅销书,但下一次再捧起一本书,可能会是三个月后。
是不是有着一个挑剔的阅读习惯,会让一个人显得不那么真诚?
就像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朝圣者,而只是一个寻找心灵驿站的人。
我很希望别人问我,爱好是什么的时候,我能说看书,但是我的答案经常受到鄙夷。
碰到一个也偶尔看书的人,也许他会反问,你看过谁谁的那本书吗?我的答案往往是没有。
这个时候他就会妄加评论,带着质疑的语气,你居然没看过?那你还说你爱看书?
好像我看过他说的书就能进入某个读书排行榜单。
我读的书更多是小众的,也没有书单,看书完全随缘,反而畅销作家的书我很少读,我读过最受欢迎的书而且还记得的,大概只有余华的《活着》,我总怀疑我看书的频率不像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人,更不像是一个爱书的人。
关于阅读,有很多歧义,阅读不该是一件刻意的事,它就像喝水一样,你想喝就喝,不渴的时候,你是喝不下的。
读书没有门槛,不在乎你读了多少书,也不在乎你看了多少知名作家的书,与你看书的频率也无关。
有的兴趣爱好是能拿出来分享,被嘲笑的。
对于我来说,读书不可以,它是一件更加私人的东西,分享的人也要对。
一个从来没有闻过纸墨香气的人,是不会理解你花在找书、购书、读书上的时间的。更不会理解挑一本书可能会花一下午的时间,也有可能只需一秒。
记得我看过很多人推一个作者,诺贝尔获奖者石黑一雄。每次走进书店,都可以看见他的书摆在最显眼的地方,我也来来回来扫了一眼又一眼,最后却看上了另一个曾经听说过的作者--王小波的整套书。
我觉得好的书,就是看第一遍的时候,你不是很喜欢,不是很了解,更不能感同身受,但是当你看到静静躺在书架上的它,会有一种重新爱上的新鲜感,甚至有一种一天就要把它看完的冲动。
王小波的书就会给我这种感觉,原谅我一个95后,并不理解插队生活的时代背景,更不了解其中的苦与乐。
其实抛开这个鲜明的时代背景,他所写的内容无一不是生动的,这个体系下的人际关系既简单,又复杂,没有撕扯感,却像蚂蚁挠。
我看了两遍,我想我还会再看第三遍。
我试图找过和我书单相似的人,总觉得会很容易吧,可是还真的没有, 毕竟每个人的脑子构造不一样,经历不一样,不能祈求喜欢的也一样啊。
对于我唯一的爱好,朋友似乎觉得我是一个不那么实际,活得很梦幻的姑娘。当我看一些文学著作的时候,又会在我的人设里加一个文艺青年。
无论怎样,就是要给你贴一个标签,似乎读书是一个非常小众的事。
等到下次再有人问我,你的爱好是什么的时候,也许我会反问一句,你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