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看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看得我痛哭流涕,手绢全部被湿透了;后来又看了一部电影《忠犬八公》,也把我哭的快要昏过去;每年年底聚餐的时候,我端起酒杯说新年贺词的时候,总会说类似意思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一个感性的人,这么多年我都不认为自己适合做律师;不知从哪一年开始,所里的小律师都觉得我说这话特装,去年春节,连主任也不让我这么说了,只有我自己知道这是实话。
九十年代风靡一时的电影 电影《忠犬八公》命运就是这么喜欢开玩笑,这律师一做就是十四个年头。
我想讨论的是,感性的人适合做律师吗?
现实律师不这样这两天因为疫情每天都在家待着,难得清闲,就想做一些以前工作忙碌一直想做却没有做的事情。
连续三天一直关注纪录片《中国医生》,心情像五味杂陈,有感动、心疼、同情、难过、敬佩、勇敢,还有说不出的感觉,比如人心的复杂,有的病人没有继续治疗,说是没钱,但我觉得其实不是钱的问题。通过这部片子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医生的工作,也更能将心比心的理解他们,和律师的职业一样,医生是治病救人,律师是在法律框架内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保护老百姓。
纪录片《中国医生》起初做律师的时候,我常常为这样一个问题而苦恼,每遇到受伤的委托人,我就会不自觉的从情感上同情他,有时候情绪比他本人还要激动,难过,我知道这样不对,可是我做不到无动于衷;关键是代理这个案件之后我就会陷入更大的困惑,那就是这个案子我带着情感去做的时候,希望把它做到完美,争取当事人更多的赔偿款,可事实上案子却办的很糟糕,这对我来说是很沉痛的打击。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慢慢把自己仅存的自信心消耗光了。
这种感觉陪伴我了很多年,在这些年里,我过的很煎熬,很痛苦,不停的在“做律师?不做律师?”这两个念头里挣扎。每一个案子对于别人来说也许没有那么难,于我,就是一次很大的挑战。老公总是纳闷,他认为这个并不是一件难事,只需要让自己身处室外,理性的去解决就可以了,其实道理我是懂的,但是我很难做到,总是容易被委托人面部表情的一丝一毫或者他们的眼泪,变得失去理性的判断力。
电影《保持沉默》有十多年的时间我都是这么渡过的,这段时间里,我一直在怀疑自己是否选错了行业,因为每一个案子我都在尽心尽力的去做,可总是事与愿违,付出基本没有收获,如果有,也只是糊口的生活费,平心而论,拿不出什么值得去炫耀的案件招摇一下,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
有人总是在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感觉到自己的工作遇到了瓶颈期,而我却觉得我每天都在瓶颈,上不去下不来,有时候还会调侃自己,“老天爷,您考验我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那段痛苦的日子至今我也想不起有什么清楚的界限,也许是在2016年吧,我经朋友推荐参加了一个培训班iCourt ,12门课,我发觉自己慢慢的开窍了,工作越来越好,2018年发现我完全开窍了(虽然晚了点,哈,惭愧表情包),从我的收入金额,工作状态,工作效率,心态以及人生规划上完全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越来越喜欢和比我更优秀的人接触,聊天,他们说的话我可以听明白,我说话他们也愿意去倾听,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对不对?!
想啰嗦一句,我说的开窍,抛开提升自己的知识方面,其实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在工作的时候我尽量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要带到工作当中,让自己清醒和冷静的处理工作事项。做到这一点,我花了十年时间。
演员周迅问题又来了,我不会把工作和生活界限分得很清,因为律师的工作其实是24小时待命,我的切换能力太差,也许上一个小时我在处理工作,下一个小时我就要面对家人,或者索性就在家里工作,我的大脑运转还在理性的工作状态,家人之间交流就来了,情绪也来不及跟上,就会让周围的人对我敬而远之,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冷冰冰,越来越没有人情味,和之前的那个我判若两人。
我表示无奈。
也许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非此即彼。如果感性是a,理性是b,我要么在a的这头,要么在b 的这头。在a和b之间如何平衡,找到中间那个点,对我来说实在是太困难了。
阿勒泰雾凇实景拍摄我茫然,不知所措,像一只迷途羔羊……
再回到我提的问题上,感性的人能做律师吗?或者说像我这样感性的人适合做律师吗?
至少在我这里无解。
真的希望有高手来帮我解惑答疑。
阿勒泰雪景实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