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概论》读书笔记第四天(28—45页)
儿童文学的艺术境界是“大巧若拙,浑然天成”今天阅读第一章“儿童文学本轮”第三节“儿童文学的特质”,在学习了第一节“儿童是什么”和第二节“儿童文学是什么”之后,作者开始详细阐述儿童文学的特质,明确的分为了现代性、故事性、幻想性、成长性、趣味性、朴素性六种特质。
一、现代性
在第一种特质“现代性”中作者一针见血的指出“儿童文学只有‘现代’,没有‘古代’”,这让人有疑问,难道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那么多中国古代儿童文学作品、民间创作的口头儿童文学和文人著作的书面儿童文学都不是儿童文学吗?
作者在此首先声明他是同意“儿童与儿童文学都是历史的概念”,但是在相当漫长的时间内,儿童不被当做儿童看待,而是被当做小猫、小狗的存在。在一些时期,欧洲认为孩子是成人的预备,中国认为孩子是缩小的成人。没有现代社会对“人”的发现,就不会有“儿童”的发现,没有发现儿童,儿童文学也是不可能产生的。
其次作者认为“古代民间文学并不就是儿童文学”,因为民间文学是口头问学,只存在于“夏日的柳树下、冬日的火炉边绘声绘色的讲故事那个时刻”,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混迹于成人们之间,并没有被当做儿童来对待,而是被当做与成人们一样的存在来对待。作者回看历史,认为中国儿童文学正式呱呱坠地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时代。
二、故事性
儿童文学的故事性不难理解,儿童的感性发达而敏锐,对儿童文学的体裁漠不关心,不管是小说还是童话,儿童只关心故事好不好听。因为作者认为:“儿童的思维是故事性思维”。
这一点让我感触很深,如果说儿童和我们成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存在,那么其中一点重要的区别可能就在这里,儿童是通过故事来感知这个世界的,而成人是依赖于所谓的理性思维。
书中引用了J·莫费特的一段话:“一般来说,成人的思维已经分化为故事、概括化、理论思维这些种类,但是,孩子在长时期里,其全部思考都是通过故事来进行的。不管那故事是事实上存在过,还是虚构出来的,他们几乎都是通过故事来表现自己,并通过故事理解他人的话语。年幼的孩子既不是将经验普遍化,也不是将经验理论化,他们只是以‘登场的人物’和‘作为背景的场所(故事的形式)’来诉说。”
这一段非常有助于教师和家长理解儿童的表达方式,有了这一点我们就不用常常惊呼“这孩子怎么这么说话?”、“这孩子为什么总是这样想问题?”了。
故事不仅对于儿童,而且对整个人类文化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价值。从故事和文学创作的关系来看,文学家在文学创作中运用的事形象思维,具有直感性,最关心活着的具体的“人”。因此故事是文学家们进行创作的思维方式,故事是他们创作中的形象思维的物化形态。故事对于文学家们有着原初的和终极的意义。如果舍弃故事,作家将寸步难行。
因此儿童文学作家和儿童读者,都是凭借故事来体认生活的。作家用故事思维进行创作,儿童读者凭借故事思维进行文学欣赏。
三、幻想性
幻想性是儿童文学的灵魂所在,在儿童文学中,幻想型的作品(主要指民间童话、创作童话、幻想小说)一直是一枝独秀,支举着儿童文学的半壁江山,凡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半数以上都是幻想型作品。
因为人类不是神仙,不是上帝,人在有限的世界上生活,处在种种制约之下,所以无时不刻都怀着超越现实生活的愿望,在这种愿望的驱动下的心灵活动,就是幻想。幻想是人类一种极可宝贵的品质。
儿童文学是以张扬这种具有建设性的幻想力为使命的文学,儿童文学所张扬的幻想力是有生命深度的。德国的凯斯特纳将幻想力称之为儿童的“第三力量”,他说:“儿童的理性可以在学校发展,儿童的身体也可以通过体育来锻炼,但是,可悲的是,儿童的心灵所拥有的第三种力量却被世间所无视,正受到严重的损害。由于这一原因,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存在着可怕的缺陷,犹豫不用而枯萎了的这第三种力量就是幻想力。大人们在另外的领域发挥着理智的作用,可是,却因为幻想力的枯竭,使社会以及个人的生活失去了根基,而且还全然没有察觉。”
真是字字珠玑切中要害,上帝正在惩罚我们这些忽略和轻视儿童的人。但是熟不知“儿童时代是成人的灯塔”凯斯特纳继续说:“大多数成人像对待雨伞一样,把儿童时代扔进了‘过去’的什么地方,忘掉了。但是,儿童时代以后的40年、50年的学习和经验都无法抵得上最初十年的精神的纯粹程度。”
这段话让我想起我初读《小王子》时候的震撼,我想《小王子》这部经典作品也在向我们揭示上述道理。电影中出现的一张张成年人的脸庞,不就和我们自己的脸一模一样吗?灰色的、麻木的、痛苦的、刻板的......我们丢了西瓜拣芝麻,还愚昧的轻视和否认儿童。
四、成长性
这里提出儿童文学不是“教育儿童的文学”,也不是“规范”、“框范”儿童的文学,而是关怀儿童“成长”的文学。关怀儿童成长也是“教育”,是一种大写的教育。
儿童的成长历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充满艰险、曲折、烦恼、迷茫,而当儿童身心健全的长大时,这些都化作了成长的快乐。可前提是“身心健全的长大”,这里作者将儿童的心灵比作一颗蕴涵着旺盛生命力的种子,一颗种子的成长,需要土壤、雨水和阳光这些外部条件,在儿童的成长中,成人文化所营造的环境十分重要,它是优是劣,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儿童成长的果实是甜美还是苦涩,是丰满还是个干瘪。
五、趣味性
儿童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儿童文学时,并不会意识到自己要用儿童文学帮助自己成长为“完整”、“健全”的人,而只是为了解放心灵、更快乐地生活。就是说,成人可能怀着各种各样的目的给予儿童以儿童文学,然而儿童接受儿童文学时的目的却大都只有一个——为了从书中寻求到快乐。“有趣”成了唯一标准。
儿童读者从儿童文学中获得快乐,是十分珍贵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和从玩具那里获取的愉悦是有区别的。儿童文学给儿童带来的是通过想象力去体验一个新的世界、新的人生的乐趣,把自己从平凡的现实中解放出来,走进一个比现实更高一层的第二生活之中。儿童文学趣味性的条件有:
引人入胜的惊异故事;
生动有趣的人物性格;
事件的完满解决;
语体上的简洁、明快和富于行动性;
形式上的创意性。
六、朴素性
儿童文学就是“朴素”的文学,这是它与一般艺术特征的重要区别。这个词包含了儿童文学的“自然”、“本色”、“简约”、“单纯”和“率真”。
作者举了几个例子,从哪些简单的、经典的作品中能读到这种“朴素”的精神,也能读出深刻的含义。作者将此类作品归结为“举重若轻,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但是朴素的儿童文学并等同于简单、轻薄,它反而是常常于不动声色中,深刻揭示生活的本质,成为开启时代心性的一把钥匙。
叔本华认为,只有繁琐的、思考不清而又乏味的思想,才需要使用一些暧昧堂皇的词语,就像丑妇需要浓妆,而天生丽质的佳人就不用俗气的胭脂花粉一样。
周作人说:“大抵说话如华绮便可以稍容易,这只要用点脂粉工夫就行了,正与文字一样道理,若本色,反是难。为什么呢?本色可以拿得出去,必须本来的质地形色站得住脚......”
好一个“质地形色”啊,既说了儿童文学的“朴素性”的本质,也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大巧若拙,浑然天成”,“无为无不为”,说到底“大道至简”,还是老子的思想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