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歌

作者: 南槐姑娘 | 来源:发表于2018-03-22 12:29 被阅读0次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记得高中所读 前赤壁赋 就深深被其中的景色所迷,一叶扁舟,三两好友,几盏浊酒,待东方既白。那时我就会不自觉在脑海里描绘这种美景,我也幻想着自己是苏轼好友之一,与他共赏这弥漫于江海的月色。

    那日在外婆家,我与妹妹站在田埂上吹着风,我就思考着这风由何处而来,风是把山那侧的故事带来了。头发本没干,站在风中吹了一两分钟就干了,我想在那个遥远的没有吹风机的年代,人们用毛巾一抹头发,似乎在阳光与微风中行走几步,头发自然而然就会干了。

    我又想到了过去的油纸伞与蓑衣。油纸伞从挑选优质的竹骨开始,似乎就与自然密切相关了。人们削好伞骨,将其放置阳光下晾晒,上伞纸定型后又将其晾晒在阳光下,绘画纹所用之物无不取之自然。还有蓑衣,与之配套的当然还有箬笠。古时人们用不易腐烂的蓑草编织雨具,它不但可以遮风避雨,也可遮羞掩丑。旧社会里,极贫人家也使用过蓑衣来掩丑避体、遮风挡雨。从“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到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无不让我联想起,联想起某个黄昏,穿蓑衣戴箬笠的老翁踩过长满青苔的小径,消失在朦朦细雨中…在我很小的时候,也在爷爷家看到过箬笠和蓑衣,蓑衣孤独的扶在墙上,等待着某个细雨绵绵的日子。

    特别喜欢看汪曾祺《人间至味》一书,书中也着细讲到过野菜的美味,这是自然无私馈赠与我们的。荠菜、蕨菜、香椿、水芹、莼菜等等,大部分野菜都可以在淖过之后加料凉拌,鲜嫩可口。我还记得小时候与邻居小姐姐一起去采水芹菜,回来以后大病了一场,某个半夜突然惊醒,闹着说饿,吃完以后大抵又心安理得的痊愈了。这里我要着重说到竹笋,对竹子很有感情,老家三面环竹,从小就在竹林里长大,荡秋千、躲迷藏、甚至是偷家里扑克坐在厚重的竹叶上打,这一切都是难忘的回忆。我不爱吃竹笋,却非常喜欢跟着挖笋人上山。尤其是冬天,挖冬笋的季节。选取竹叶浓绿少有黄叶的竹子,用脚轻踩地面看是否有松软感,用锄头轻刨地面,注意不能伤到竹笋。一切都得小心翼翼的完成,似乎敬畏自然此刻最能体现。

    《极地》第五集中一个藏民说“现在冰川每年都在变化,十年后可能要退化到山脚了,不知道什么原因,觉得很可惜啊”。这段话真是让人心疼啊 ,不知道原因 ,是我们的原因啊!实在想不到,原来我们的所作所为会给遥远地方几乎与世隔绝的人们带来灾难。

    林清玄曾经说过,在北欧一些国家,社会的发展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或者说,在牺牲后能以优秀先进的技术补救回来。所以,即使在盛夏温度只有15°C的北欧国家,却能见到遍地鲜花,淳朴的北欧人民为了眼目惬意,不光要从国外运树,还要购买合适的土壤…

    人为生最灵,膺自然之秀气,票妍接盈减之质,怀哀乐喜怒之情,挺穷达修短之命,封愚智善恶之性。虽如此,人与自然相比便相形见绌,我们把自然当成“美味佳肴”当成“玩伴”,我们自认为山光水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却不曾不想过当“自然”变成“他然”后果会如何。我也想枕藉舟中、洗盏更酌,赏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可这在如今却成了难以企及的梦想抑或成了童年深处的淡淡回忆。

    我开始难过了,于是我为自然写了首颂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颂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nca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