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榆林,古城,列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去榆林,先到市郊的红石峡谷,这是榆林的名片。
红石峡谷长不足400米,河水穿峡而过。这河叫榆溪河,是黄河支流无定河的支流,属黄河的孙子辈。无定河也流经榆林,一听到这名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两句唐诗不自觉就会冒出来。开边或戍边的悲剧,凄寒彻骨。
红石峡两岸红岩十余米高,对峙,峭拔雄伟,周边杨柳成荫。石壁上排列着石窟和书法石刻,那些石刻仍然是边塞情境。
红石峡东壁曾建红山寺,为宋、元间古刹,明成化年间改名雄山寺。明万历二十八年峡崖崩坍,建筑尽毁。清康熙年间重修,更名镇远寺,威震远方之意。现在,寺门楼子成了红石峡的“山门”。
镇远寺依山傍水,复道飞檐,悬崖上开凿的十余个石窟就是寺院的殿宇。沿壁底石阶而下,绿荫掩映间,榆溪河穿峡而过,景色极佳。
以前,红石峡两岸石窟44,窟内石造像、泥塑像、浮雕石刻、碑刻题记一应俱全,多为明代所创,“文革”中遭重创。现存石窟33,大多在东崖,西崖仅有5窟,但已面目皆非。大雄殿、观音堂、圆觉殿、石佛殿、圣母殿、睡佛殿、三教殿、小须弥殿、园沁殿等是比较大的石窟,除个别重新塑像外,壁画、碑记荡然无存。
红石峡山水风流,旧时文官、武将、儒士来榆林,必在此设宴,吟咏唱和。明朝中期以来,榆林局势日紧,明朝和蒙古的战事不断,红石峡也成为边将、文人把酒临风、抒发志向、岩壁留书的地方。
红石峡现有自明成化以来摩崖石刻字幅185块,见方大者4米,小者仅0.03米,真草隶篆俱全,笔法各异,镌刻有别,其中巨幅题记就有84 幅。
崖上书法,多有名姓,拣字大者说,“龙蟠虎踞”,延绥巡抚王汝梅题刻;“华夷天堑”,延绥巡抚刘敏宽题刻;“雄石封关”,陕西左布政使陈性学题刻;“万里长城”,兵备副使李春光题刻……他们皆为明万历时镇守榆林的官员。
雄石封关 龙蟠虎踞 华夷天堑赞颂红石峡关雄地险的也不少,像“中华天柱”“天外奇峰”“天成雄秀”“河山千古”“大漠金汤”“雄镇三秦”“威震九边”“榆溪胜地”……“榆溪胜地”为左宗棠所题。
榆溪胜地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榆林是边城。
我去榆林时是秋天。想当年,秋天的边塞,黄河古渡,烽火长烟,秋风萧瑟,北雁南飞。开阔而苍凉的北境,全凭三军用命来守卫。
明朝时,先后任陕西按察副使、陕西巡按、兵部侍郎总制三边军务的刘天和,有七律《登城楼》:
谁筑防胡万堞城?
坐来谈笑虏尘清。
三秋号令风传檄,
千里声容鸟避旌。
剑戟霜寒明远道,
鼓鼙雷动满行营。
登楼渺渺龙沙地,
极目烟销紫塞横。
此诗赞榆林城之雄伟坚固、军队之声威赫赫,有气吞万里之势,是明朝边塞诗里的豪迈之作。
明朝的边塞诗被研究者称为“复兴”,也就是接了唐朝的班。因为明朝自立国起,就面临来自北方的威胁,北京竟被围了几次。战事多,边塞诗也就多了起来,戍边将士之苦痛尽在诗中。
《题榆林》是明嘉靖年间榆林道副使刘焘所作,道尽戍边军卒的悲壮与凄苦:
千里如飞斥堠明,
榆阳自古擅强兵。
城悬塞紫云常惨,
地拥沙黄草不生。
日落边笳悲牧马,
天空汉月照连营。
谁怜套里中州士,
独向丹墀一请缨!
斥候(侦察兵)、紫塞、黄沙、边笳、连营,云常惨、草不生,一连串的映像渲染,都为最后发出的感慨:“谁怜套里中州士,独向丹墀一请缨!(有谁怜惜那些请缨来此地征战的勇士呢?)
明成化年间,著名边帅王越的《榆林七夕》诗,写在榆林度七夕时所见所感,也诉戍边之苦:
碧天如水晚云收,
凉夜西风满戍楼。
为客十年经七夕,
思家一夜抵千秋。
人知尝胆方为苦,
事到聱牙便觉愁。
珍重榆林河下水,
不关兴废自东流。
七夕引发诗人思家之情,进而感慨戍边之苦犹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戍边之难事事不顺。但正因此,才觉应更加自励,要像榆阳河之水,无论兴衰,始终向东奔流。
王越王越在明成化年间任延绥镇总兵官,后为延绥、宁夏、甘肃三边总制,封威宁伯,加太子太傅。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73岁高龄的王越逝于军中,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
榆林,古称“上郡”,边塞重镇,北宋时,北边是辽、西边是夏,前线中的前线。明朝时,直接面对蒙古铁骑,榆林一度是明朝和蒙古战斗最频发的边镇,铁骑南下,烽烟骤起是常态。
有明以来,蒙古各部就虎视眈眈,为此,明朝在北境设九个重镇(俗称“九边重镇”)加以防范。榆林一带属延绥镇,从黄甫川堡(今属陕西府谷县)到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县)1700多里的长城沿线,都归此镇所辖。延绥镇的总部本不在今天的榆林市,而是在200多里外的绥德,榆林仅是个卫所。后来,蒙骑南下,榆林卫无法抵抗。延绥镇巡抚余子俊上书朝廷,把延绥镇总部由绥德迁到榆林,同时扩建城防,榆林城规模逐渐扩大。
榆林古城东依驼山,南凭榆阳河,西临榆溪,北据红山,从凌霄塔、文昌阁到鼓楼、镇北台,8座建筑由南至北一字排列,塔台相距二十多里,遥相呼应。
凌霄塔 镇北台“六楼骑街”是榆林老城的主街,南起南门口,北到鼓楼,当地人称为老街,其实也是为了旅游而整修的,一座座四合院青砖灰瓦,其中不乏清代及民国时期的老房子。
凯歌楼 老街所谓“六楼”,是指仅3里多长的街道上排列的文昌阁、万佛楼、星明楼、凯歌楼、钟楼、鼓楼6座明清建筑风格的楼阁,其中万佛楼、星明楼、钟楼为历史遗存,其余3座是原址复建。
万佛楼 星明楼 钟楼老街的最南边,是保留下来的榆林卫城及城墙,很是壮观。
榆林卫城为明清城堡古建筑。
明朝的榆林,最早要追溯到明永乐元年(1403年)设置的榆林塞。正统初年,改塞为堡,成化7年(1471年)升为榆林卫。成化9年,延绥镇迁驻于榆林卫城,并扩建城垣。作为明朝九边重镇之首,榆林的城墙高度已超过北京,城墙上建的砖垛口多达1700多个。
榆林城墙内夯黄土,外墙砌砖石,上设垛堞。城墙底宽15米,顶宽9米,高12米,总长将近7公里。在国内,榆林城墙算是保护得还可以的,到现在还有5.6公里长。当年的五座城门(东、南两门设瓮城),现在五存其三,还真说得过去,但门上的敌楼都不在了。
在榆林老街一个小巷子里,一块“十五年老店”的招牌很醒目。走进去,一个小院子,三四间房、八九张小桌。点一份“排骨酸菜烩菜”,量超大,居然有十八九块排骨、七八大块土豆,加上宽粉、豆腐,满满一盆,适合两三个人吃。我只有一个人,敞开肚子只吃了一半。
烩菜榆林美食有很多,“烩菜”是特色菜之一,但再特色,还是保留了一个“烩”字。“炒丸子”就另当别论了,感觉和“丸子”不搭界。这也是当地特色小吃,是把土豆丝与面和到一起蒸,然后放上洋葱、柿子椒再炒(大概流程),所以叫炒丸子,挺好吃,但不知为什么要叫丸子?因为咱们的理解,丸子一定是圆的,不论炸还是蒸或煮。
炒丸子漫步榆林古城,努力感受600年的风雨沧桑。古城虽屡遭兵火与风雨洗礼,但格局未变,也能体味出其历史韵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