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菩提树下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笔记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笔记

作者: caia | 来源:发表于2017-10-04 21:19 被阅读51次

    学习资料:

    经文结构

    闻法发心

    菩提心:为利益众生寻求解脱,成就佛果

    修习佛法不是为了快乐,而是为了解脱。解脱就是了知实相。由于我执的染污,我们生活在烦恼的习气中,无法了知真相。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对治习气,追寻实相的方法。

    基本教法

    • 五蕴
    • 十二支流转因緣

    十二支流轉因緣是衆生被鎖於六道輪回中,不能自主地受生死及其他痛苦, 流轉不能息止的因果關係,因愚昧‘無明’而有妄‘行’,因妄‘行’而導致 ‘識’之入胎,因‘識’之受生而發展‘名色’身心五蘊,因有‘名色’生出 ‘六根’,因有‘六根’而對外境有所接‘觸’,因接‘觸’引發感‘受’,由 感‘受’生起執‘愛’,由執‘愛’之驅使而有執‘取’,由‘愛’與‘取’引 致定下未來之‘有’,由‘有’而故又一次受‘生’,因有‘生’故,必有‘老 死’。

    • 十二支還滅因緣

    十二支還滅因緣正是建基於前說之十二支流轉因緣的結構,十二支流轉因緣 是我們困於六道生閉環的因果,其根源爲‘無明’,即執無自性境物爲實有之 錯誤見解;只要以‘空性’智驅除‘無明’,令‘天明’盡(即無明盡),就不 會有由‘無明’驅發之‘妄行’,所息以是‘行盡’,因‘行盡’故,便不會有 ‘識’入胎(‘識盡’),故也不會有‘名色’(‘名色盡’),餘此類推,整個流轉因緣都會息盡還滅
    十二支還滅因緣是指因煩惱無明而出之十二十水流轉因緣的還滅,例如‘生 盡’這一支是指流轉門中因類惱無明連鎖導致之‘生’這一支的息滅,並非說息 滅了‘生’的行者就不會再有‘生’,很多早已脫出輪回枷鎖的菩薩都自願轉生 于輪回中以救度衆生,他們一樣有‘生’,但他們的受生並非由類惱無明所主, 而是由他們的悲心而發生的,他們雖然顯現爲六道之衆生,卻沒有六道之苦,也 不會爲執見,煩惱及業力所影向。我們在說斷了無明就可以斷輪回生死的時候, 是指不會再有由煩惱,執妄及業力所導致之生與死,已斷無明的聖者一樣可以有 生滅之相,但卻是他們自主的生滅,他們即使由悲心故而生於輪回中,卻不會被 輪回之苦所染。

    • 修行路径
      依止明师→闻法生慧→思维生慧→禅修生慧,使佛法与心念合而为一。
    • 出离心
      体察到轮回之苦,而生出厌弃轮回,寻求出离的决心。
    • 菩提心
      在出离心的基础上,不忍如母众生困于轮回受苦,而发愿为利益众生而修正佛果。
    • 自性
      本质是真实而单独存在的。
    • 空性
      万事万物没有自性,并非以个别自存地与客观地方式而存在,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空性≠无,断见和边见不可取
    • 无明
      执着无自性的万物为实有的错误见地。
    • 大乘五道
      1.生起菩提心进入资粮道
      2.加行道
      3.见道
      4.修道
      5.无学道,终点,到达此道即不再需要修持。

    开示内容

    题目

    • 般若:智慧,六度之一
    • 波罗密多: 圆满法门
    • 心: 精华

    心经讲了什么

    观世音菩萨开示了如何以菩提心为基础,次第修行,经历大乘五道而成就佛果、证悟空性。

    经文分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色不异空:色蕴没有自性。本质是空,它的存在方式是缘起组合及安名。
    • 空不异色: 色是空的显现。空能幻现色,被心识感知。
    •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与色之无自性是一体两面,统一而不可分割的。物质的现相是色,体相是空。
      色与色之无自性不相离,但是色与受之无自性是分离的。万物的无自性有什么联系或区别?
    •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其它四蕴同色蕴一样无自性。

    这一部分是觀自在菩薩是在教授大乘行者如何以菩提心作爲發心,藉聞所生慧及思所生慧體悟五蘊的‘空性’來進行 資糧道上的修持,再以修所生慧之‘空性’體悟入于加行道,然後藉著止觀雙運 的方法加深對‘空性’之體驗,漸次經歷及完成加行道的各層次與境界。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 诸法空相:一切现象与五蕴一样没有自性。
    • 不生: 一切现象的出现没有自性,其产生过程只是缘起而已。
    • 不灭: 一切现象的消亡没有自性。
    • 不垢:垢染指过失,如烦恼等。所有的过失没有自性,可以消除。过失分为烦恼障(无明、嗔恨等阻碍解脱的障碍)和所知障(阻碍成就佛陀之遍知境的障碍)。
    • 不净: 消除过失的方法没有自性。
    • 不增不减: 事物显现增减的情况依赖缘起,没有自性。

    這段經文透過開示 現像之體性與屬性本來並無自性,來開示現像本身之無自性。在見道上的修持, 我們主要是以證悟現像之體性,特質,生滅,垢染與淨化及增減屬性之無自性來 加深對所有現像之‘空性’之證悟。在初入見道的時候,才初次直接見‘空’的行者之‘空性’定境未能息除 俱生的煩惱執著,在經歷見道的修持而修至成就了能破俱生煩惱之定時,行者就 完成了見道而踏入了大乘五道中之第四道——修道。在修道上,行者繼續以無分別相之心禪修‘空性’,漸次除去細微的俱生煩惱。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修道阶段的行者行持空性时,心识与空性无别,定中只有空性,不起五蕴现相。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修道阶段的行者行持空性时,心识与空性无别,定中只有空性,没有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修道阶段的行者行持空性时,心识与空性无别,定中只有空性,不显现十二支流转因缘和十二支还灭因缘。它们也是空无自性的。

    无苦集灭道

    修道阶段空性定中没有四谛的显现。四谛空无自性。

    无智亦无得

    • 智:证悟空性的智
    • 所得: 修行证得的一切善成就
    • 无得: 应息灭的过失
      以上三者全无自性,定境中只有空性,没有能证之智慧,没有成就和过失。

    在由‘舍利子 是故空中無色……’至‘無智 無所得 亦無無得’這整段 經文中,所教授的是修道行者應如何修持而完成此道上之果境:行者應繼續以直接見‘空’之智定境修證,以加深‘空性’之證悟,破除仍有的類惱與執著。經文的這段內容主要是描述修道上的行者在定境引之體驗,說及在這層次的‘空 性’定境中,只有‘空性’之體驗,並無五蘊,六根,六塵十八界,十二因緣, 四諦及成就與過失等現相及概念,甚至連正在觀‘空’的心也不顯現,所證之 ‘空’與證正在‘空’之智已成一昧,不起分別。在修道的過程中,行者漸次破 所餘之執及除卻所餘之俱生煩惱,在登入八地菩薩果的時候,雖然行者仍未完成 修道的果境,但已完全棄除了所有煩惱執著,已由輪回中解脫出來。如果從除破 煩惱執著的境界及成就的角度來說,八地菩薩相當似小乘的羅漢,但這只是由塝 朔界的定義來對照比說,並非說八地菩薩就等於羅漢的意思。

    舍利子,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 以无所得故:所有的成就乃至無上佛境 皆無自性,全依因緣方能成辦
    • 心无挂碍: 行者因見萬事萬物之實相故,再無執著, 亦不再有任何世俗上與修持上之障礙。
    •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狹義上是說十地菩薩因著此種特別之定境之力的原故,能得于超越十地,超越 ‘修道’,最終入於‘無學道’,達致‘佛境’。
    •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行者因已無執無礙,便不再有種種因執一切爲實有俱生而發展出之布畏及錯誤之念想。‘顛倒妄想’包括了以爲六道苦爲樂境,以爲無自性者爲實有俱生等之想法
    • 究竟涅槃: 行者因以上所說之修持及果境,最終 就會達致無上的佛境。

    這整段經文在廣義上的意思是說:因爲所有成就皆無自性,大乘行者故能透過修證此‘般若’智的次弟法門而證知實相,得以棄除執著與各種障礙,所以便不再有恐懼及錯倒的見解,而最終能得以成就無上的佛境。在狹義上,這段經文 是指大乘的行者在依前面所說之次弟修持而達到十地菩薩後,藉著‘金剛定’境 之力,破除最後仍餘之障礙,恐怖及妄見而最終達致無上之佛境———一個因其 無自性之緣故所以能透過如是修征而達證之成果。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這整段經文是說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佛陀都是依賴‘般若’智慧的聞,思, 修,經歷大乘五道中的‘資糧道’,‘加行道’。‘見道’及‘修道’的修持, 才最終達致‘無學道’——佛境的。這段經文也暗指所有的行者,若是成佛要依這個修證‘空 性’智的法門去依次成就的!除此以外,並無其他成佛之捷徑及路徑可走
    由‘舍利子 由是無得故……’至‘……究竟圓寂’這一段,是開示有關 ‘修道’上的行者在達致此道上近終點的果境時(也即十地菩薩之境界),如何 能完成‘修道’而成就‘天學道’。十地菩薩在此地上成就出‘金剛定’,入於 此定中,在出定的一刹那就頓超十地,頓超‘修道’而頓入‘無學道’,頓入佛 陀之境界了。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这部分是对中等根器的开示。

    • 大神咒:欲修學‘般若空性’法門者必須入於資糧道而作此道上之修時專案。
    • 大明咒:明’言個字不單是指經文心之咒句,而是指 能破除煩惱執見之深妙般若空性正見智慧,這種令心能成就自在的法門!
    • 无上咒:行者需由資糧道進而入于加行道而經歷加行道中的 果境。‘般若’法門被稱爲‘無上’,因爲並無其他法門可以比究竟的‘空性’ 智慧更爲殊勝。
    • 无等等咒:行者再需由加行道步入見道而作見道中之修持, 這一句稱此法門爲‘無等等’,原因是其他的法門無一能與此究竟法門相提並論。
    •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透過體證到‘空性’,一切苦惱皆會完全被消除而得脫出苦海,脱离苦海。同時也行者經過以上四道,最終必成佛境。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對上根者之開示。

    • 揭谛:去资粮道修持。
    • 揭谛:去加行道修持。
    • 波罗揭谛:圆满地前去 见道 修持。
    • 波罗僧揭谛,圓滿而完全地前去,进入 修道 修持。
    • 菩提: 行者完成前四道修持,最终成就无上道。
    • 萨婆诃:醒覺吧!指行者在修完修道之因境後,最終能入於無學道,亦即佛陀之覺悟境界。

    經文中說的‘無自性’,‘非自性有’及‘自性空’並 不是‘沒有’或‘不存在’的意思!有些人沒有菩提 道次第之基礎,也不明‘空’的妙義,卻弘揚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論,以爲因果也 不存在,四諦也不存在,十二因緣也不存在,善惡也不存在,這是一種極爲嚴重 可怕的邪見!大乘‘空’義絕對不是否定因果等教法,‘空’也並非說‘無’!這些人自詡爲高深,甚至有譏笑修持佛法者爲執著,自已卻妄言‘空’理,大作 顛倒佛法之事業!大家要切記:‘空性’並不易證悟,也非指萬事萬物,因果業 力等並不存在,若未能攝受‘突性’妙義,寧可執有邊,修持因果,四諦,菩提 心等等佛法,萬勿墮入以爲一切皆無的邪見!未能見‘空’,若能依因果業力等 教法修持,尚能待未來因緣具足之時得證‘空性’,至少也不會墮入三惡道!若錯以爲因果,三寶及業力等爲不存在的話,這種邪見及基於此邪見所作之事業的 果報是極之嚴重的!中觀應成派歷代祖師皆一再強調不應偏執真俗二諦,但對未有基礎生起中觀正見的初修行者來說,執一切爲實有錯誤的見解起碼仍能從善積 德,若錯以爲一切皆無,則後果不堪設想!此外,未證‘空性’的出家人若自言已證,爲大妄言,當下即失去出家戒!

    日常修行

    发心,祈愿

    早上醒来,发愿为利益一切众生故欲成佛道。祈愿自己早日修证空性,早日具足大悲心

    觉省

    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提醒自己无常与空性。

    回向

    一天结束,功德回向众生与菩提。

    禅修

    散乱心滋养了习气,习气阻碍我们了知实相。禅修对治散乱。
    要点: Be in present, Be aware. 安住当下,时刻自觉
    方法:

    1. 专注于一件事情,不起它念。如专注听声音,但不进行判断、思考、标签化。
      2.观察念头,不被念头牵着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ngq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