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看花四千多万给女儿上斯坦福的富豪,我觉得研究不同阶层对教育的观点会非常有趣,因为教育是典型的多因一果模型,孩子最后的品行,能力和习惯与家长的言传身教,就读的学校的自身的基因都有关系,穷人家也会出天才,富人家也出败家子,这时候看不同阶层的人对教育的看法就有趣了。
先说底层,底层是最喜欢讲孩子个人努力和基因的,老师说孩子成绩不好,底层家长下意识的反应不是帮助孩子提高成绩,因为那是需要投入金钱和精力的。
底层要么吃喝赌博没时间,要么每天体力劳动回来后也没那精力了,底层也没钱给孩子报补习班和买学区房,如果这时候给孩子说的是你读书不好是因为爸爸没给你买学区房不是打自己脸。
所以底层一方面心里觉得自己孩子确实不是读书的料,同时对孩子的说法是你不够努力,你要靠自己的努力。
底层也有各种励志故事,比如开出租车张师傅家的孩子不补课,不请家教,非学区好学校依然考上985,你要像他学习,因为这样的基因彩票不需要父母努力,单纯强调自己靠自己。
底层父母最喜欢看到的例子就是总有些中产父母给子女买了学区房,上了很多补习班,子女依然没出息,然后说这些没用,都是骗钱的。
这也和底层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改变命运要么靠买彩票,要么靠拆迁,要么早年胆子大做生意,命运如浮萍一样无发掌握,索性期待子女的基因彩票吧。
如果没有计划生育,底层的正确策略就是多生几个反正有义务教育,拼一个草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的概率,如果没那概率就让子女重复自己失败的人生,然后用多子多福安慰自己。
中产阶层是在教育投资理念中最鸡血的阶层,如果去各种学区房论坛里比较不同小学的好坏,那些中产妈妈是最鸡血和热情的,她们绝不允许自己的孩子跌落底层。
她们自己或许靠读书改变了命运(这得感谢大时代),或者她们的父母做小生意赚了点钱,或者找了一个还算有钱的老公,但总体而言钱不多,如同一个有点小钱的妇人去奥特莱斯买过季的名牌服饰,又想省下钱,又要买一个能彰显品味的包包和那些泥腿子区分开来。
花钱去读很贵的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那一方面没钱,一方面也舍不得卖房子供孩子读书,万一小孩不是读书的料不就亏了。
因此学区房这个产品就特别适合那些中产妈妈,这不是消费,而是投资,毕竟是一套实打实的房子,又可以享受优质的公立教育,等到孩子将来毕业了,这房子还可以卖了给其他人接盘,享受政策教育红利和地产红利,但凡中国中产追逐的东西,价格没有不疯涨的。
那些买学区房的妈妈切记两个风险一是学区房政策风险,二是中国能否再批量诞生这么多有钱的中产接你们的盘。
中产家庭的子女普遍也比较辛苦,周末就是被那些鸡血妈妈的补课塞满的,道理也简单啊,你要是皇亲国戚,哪怕中人之资也能做一个守成之君,生在地主之家只要别染上黄赌毒,稍微笨点也能富贵一生。
但中产维持社会阶层必须靠学历和能力,皇位和爵位是能继承的,可进士举人依然是万里挑一要靠的,中产只能在一条精英们设计好的狭窄轨道上竞争厮杀才能不跌落底层。
胜利者成为996,过上体面生活,失败者佛系废柴自绝基因。
到了富人阶层,给子女选择教育最不考虑的资源就是钱,请重复一遍这句话,最不值钱的资源就是钱,钱是不值钱的资源。
理论上富人可以给孩子找最好的家庭教师,送进最贵的私立学校,如果不是因为文化差异和不懂规矩,靠着正规的捐助渠道上斯坦福也不会闹笑话。
富人的地板已经这么高了,但也是要拼的,如果理解了富人的地板之高,这时候再想想富人常说要努力,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是发自肺腑的。
你想想都有这么多钱了,能自律去考托福,没有在夜店放纵,这是不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同时因为圈子里大家都特别有钱,这时候反倒开始比拼基因和能力了,比如贵妇的聚会拼房产证就无聊了 ,不如比拼谁身材更好谁保养的更好才有意思。
我相信那些富人觉得基因很重要是肺腑之言,因为目前人类的科技依然无法靠钱定制优质基因,他们会强调自我奋斗和自律因为富人堕落更容易,面对诱惑更多。
又因为这些富人的话更容易流传,然后被底层的穷人听到了,觉得实在太对胃口了,自己孩子读书不好就是不努力不奋斗,和钱没有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