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860627/b22a6d9e71031444.jpg)
父亲是个农民,念过初中。
他常年留个平头,消瘦而轮廓分明的脸,胡子总是刮得干干净净的。全身被太阳晒得黝黑,没一丝赘肉。他年轻时身材魁梧,目测大概有一米七八,幼时觉得父亲像座山一样雄伟,走起路来咚咚响,离老远都能听见。
父亲没什么技术,也不会做生意,平时就侍弄庄稼,农闲时去工地当小工,全靠体力赚钱养家,供我们姐弟几个上学。
父亲虽读过书,却不会讲什么大道理。特别喜欢逗弄小孩,能把你哄的哈哈大笑,也能把你逗得哇哇哭。
其实他脾气不太好,对我们几个很严厉,我心里一直有些怕他,但大部分时候他都是乐呵呵的。
小时候我玩心重,又怕苦怕累,特别害怕父亲让我去干活,总是一副不情愿的样子。
每逢这个时候,父亲就会一改往日的严厉,笑着说:“不会就学。”我若还是哼哼唧唧不肯干,,他就一副语重心长的样子:“学吧,闺女,多学点不会有坏处,艺不压身。”
我对他的话却总是不以为然。
怎么说呢?其一我觉得,这不过是父亲哄我干活的托词,他就是不想让我出去玩,这是大人们惯用的伎俩。
比如包饺子时,非要我去擀面皮。冬天那么冷,他明明可以自己擀或者让我妈她们会的人擀,做的还又快又好。我呢,擀面杖子都拿不好,面皮不是擀薄了就是厚了,不是大了就是小了,关键还慢腾腾的,要折腾半天。
哼,分明就是看我在外面踢毽子不顺眼,生怕我闲着嘛。
这其二呢,我对父亲这句“艺不压身”,心里是有怀疑的。
因为我父亲年轻时是个铁匠,和大伯跟着我爷爷学艺。
到现在我脑子里都还有这样的画面:冬天,外面寒风料峭,大伯家那个小作坊里却是热气腾腾。爷爷、父亲和大伯光着上身,将风箱拉得呼呼响,炉膛内的火苗直往上蹿。待打的铁块在火炉中烧到通红时,爷爷就用铁铗把铁块移到大铁墩上。爷爷左手握铁铗,右手握把小铁锤,爸爸或者大伯抡把十几斤重的大锤,轮流对着铁块上下敲打。
只听一阵叮当叮当响,火星四射,他们仨浑身是汗,顺着脑门和脊背往下淌。打的差不多了,就把已成型的铁器丢到旁边一个水盆里,滋滋的冒白烟,镰刀、菜刀、锄头、铁耙就这么诞生了。
俗话说人生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打铁需要日夜在炼炉旁忍受高温炙烤,但打出来的这些器具却越来越难卖了,大机器很快淘汰了小作坊。
所以,尽管父亲有手打铁的好技术,后来却派不上什么用场了。顶多是谁家的菜刀或者剪刀啥的钝了,就来找父亲帮她们磨两下。
因而,父亲说艺不压身时,我就觉得他学的这个“艺”是白学了,不能靠艺吃饭。要是他当初学木工啥的,现在依然很有市场。
但虽然我心里极不情愿,迫于对父亲的敬畏却不敢顶撞他,每次我都乖乖的去做了。
在他这句“艺不压身”的引导下,我初中时已经会熟练蒸馒头、包子和花卷,各种煎饼、葱花饼也都不在话下,包饺子从和面、拌陷、擀皮到包,全程都可以一个人搞定。其他家务活就更不用说了,农田里的各种伙计也都能搭一把手。
这句话也无意间影响到我的学习,读书时养成了一种习惯,各类书籍都喜欢涉猎一些,这样和人聊天时不至于什么都不懂。但高三时偏科,越来越喜欢人文书科类的知识,偶尔看些科普常识。
等我毕业参加工作,独自在外也毫无畏惧,少年时学到的那些生活技能全都派上了用场,不求助任何人,就可以把自己养得好好的。而各类书籍则开拓了我的视野和思维,让我在生活和工作中可以多角度的看问题。
如今回头看,父亲说的“艺不压身”真的太有道理了。它传达的其实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主动接受和掌握新事物,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让人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看目前的娱乐圈,明星们似乎也越来越多才多艺。女演员们不再仅靠拍戏吃饭,男演员亦是如此。像范冰冰、林心如、赵薇、黄晓明又当演员,又当导演,还自己投资做老板。演员跨界去唱歌,歌手也跨界去拍戏,大家都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后路。
但我有一点不好的是,很多事情都是三分钟热情。喜欢一件事情时就疯狂的去做,等热情一过,就止步不前了。所以,似乎什么都懂一点,但又学习的不够多,不够透。
所以,我觉得“艺不压身”最好是能精通一两种生存技能,让自己可以生活的更从容,不至于被生活所困。
但如果你不靠这些技艺已经可以生活得很好,艺不压身一样适用,它会让你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一个有生活趣味的人,即使不精通也不妨事。
如今父亲已经快六十岁了,依然在侍弄他的庄稼,到工地做工,在家闲不住。现在他性格已不再那么暴躁,变得温和很多,每次回家,都亲的不得了。
他依然不会说什么大道理,像中国大部分父亲一样,对子女爱的深沉。但他的这句“艺不压身”,却让我越来越受用。
当全职妈妈后的我,对很多曾经感兴趣的事情又有了新的想法,并打算一个一个去做,去充实完善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我爱你,我亲亲的父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