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雨村,知识分子的性格底色。
《红楼梦》人物贾雨村在大众心目中形象不佳,忘恩负义、趋炎附势、徇私枉法……
这是混迹官场的一般官僚的基本特色。官场文化只能滋养出这样的人物。
撇去这些特色,贾雨村的身上深藏知识分子的性格底色。
一、自尊、清高。
贾雨村因为盘费问题,在葫芦庙里滞留了两年,“每日卖字作文为生”。
在这两年贫寒的生活里,他与甄士隐交往,展示了他的才华,以至甄家丫鬟都知道贾雨村“必非久困之人”。
但贾雨村从未在甄士隐面前流露出希望得到资助的意思,甄士隐“每有意帮助周济,只是没甚机会”。
这是一个贫寒知识分子的清高与自尊。
当甄士隐命人封50两白银给他时,他“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吃酒谈笑”。这里的“不动声色,无动于衷”正是他自尊的体现,清高的品行。
陶渊明当年因为饥饿不得不去乞食,“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行行——徘徊来,徘徊去,不敢去敲门——令人心酸的窘态里,显示的正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自尊。
贾雨村判薛蟠打死冯渊一案时,在门子的教唆下徇私枉法,后来“又寻了不是,远远地充发”门子,原因是“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的事”。
《儒林外史》中周进60岁连个秀才都没考上,他在薛家集一个庙里教书时,新进的一个年轻的秀才,不失时机地欺负他,可是当周进考上进士做了官后,秀才对庙里的和尚说,将周进曾经写的历经十几年风雨的一副对联揭下来,装裱起来,珍藏。
可见,只要做了官,你过去的贫贱史就是励志史。就像相貌丑陋的朱元璋——隆鼻如蒜,尖嘴似猪,满脸斑点……做了皇帝后,相面人说,那是帝王之相。
所以贾雨村充军发配门子,根本原因还在于他对门子的厌恶,厌恶门子作奸犯科却没有丝毫道德上的罪恶感,以为一切理所当然,天经地义。
作为儒士的贾雨村,虽然身不由己,但从心理上他鄙视这种人格卑劣之人。
二、自信,不迷信。
甄士隐在8月15日夜资助贾雨村50辆白银,并告诉他19日是黄道之期。贾雨村当夜五更就进京了,并留话给甄士隐: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
《论语》中有一句话: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谈论与鬼怪、勇力、悖乱以及神灵有关的事情。孔子更看重的是现实中一个活生生的人,关注现实。
当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还没侍奉好,怎么能侍奉鬼神?
贾雨村作为一个儒士,熟读四书五经,所以他不在乎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
贾雨村的“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仅体现了一个读书人不迷信,也展示他的自信,相信自己的才华,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必能马到成功。年轻的贾雨村相信这个社会能有自己展示才华的机会,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不在乎别人评价。
三、好学,爱才。
贾雨村作为一个读书人,好学。
他游玩时见到一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副对联深深地吸引了他,他觉得文浅意深,有深刻的哲理意味,可惜贾雨村道行不深,没有参透对联里的玄机。
他和古董商人冷子兴“说话投机,最相契合”,是因为冷子兴在看待问题时眼界宽,视角独特。古董商人具有穿透力的眼光,总能从表象看到实质,从现在预测未来,将人与事放在更宏大的历史角度客观分析,这给了贾雨村极大的审美愉悦,丰富了他的文化视野。
贾雨村攀上贾府后,常常登门拜访贾政,但每次都要贾宝玉作陪,虽然贾宝玉认为他是禄蠹,但他却喜欢宝玉,因为他欣赏宝玉的才华,在这个少年身上他能欣赏到青春之美,欣赏到才华横溢的灵性之美。
贾雨村有官僚可恶一面,但他有知识分子的性格底色:自信,自尊,上进,爱才……只是在社会的洪流中,这份性格底色被污染,被淡化,变得似有似无,模糊不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