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
率性自然的北宋士大夫们看多了也会审美疲劳,换个口味吧。谨严端庄,一丝不苟的老夫子北宋也不是没有,就是比较罕见而已,下面介绍的这位大历史学家,【资治通鉴】的主编,司马光老先生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
司马光和同时代的那些名角们一样,都具有刚正不阿的性格,看来这只能是时代的整体气质了。但他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是,他老人家特立独行。具体来说,司马光特别的不好色,也特别的清廉,超出了常人可以忍受的限度。这在生活富裕,甚至奢靡的北宋一朝恐怕可以算是叹为观止的。看两个故事你就明白了。
以下引自百度百科:
北宋士大夫生活富裕,有纳妾蓄妓的风尚。司马光是和王安石、岳飞一样,极为罕见的不纳妾、不储妓之人。婚后三十年余,妻子张夫人没有生育,司马光并未放在心上,也没想过纳妾生子。张夫人却急得半死,一次,她背着司马光买了一个美女,悄悄安置在卧室,自己再借故外出。司马光见了,不加理睬,到书房看书去了。美女也跟着到了书房,一番搔首弄姿后,又取出一本书,随手翻了翻,娇滴滴地问:“请问先生,中丞是什么书呀?”司马光离她一丈,板起面孔,拱手答道:“中丞是尚书,是官职,不是书!”美女很是无趣,大失所望地走了。
还有一次,司马光到丈人家赏花。张夫人和丈母娘合计,又偷偷地安排了一个美貌丫鬟。司马光不客气了,生气地对丫鬟说:“走开!夫人不在,你来见我作甚!”第二天,丈人家的宾客都知道了此事,十分敬佩,说俨然就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白头偕老的翻版。唯独一人笑道:“可惜司马光不会弹琴,只会鳖厮踢!”张夫人终身未育,司马光就收养了哥哥的儿子“司马康”,作为养子。
司马光就如此和妻子相依为命。洛阳的灯会享誉天下,逢元宵节,张夫人想出去看灯,司马光说:“家里也点灯,何必出去看?”张夫人说:“不止是看灯,也随便看看游人。”司马光一笑,说:“看人?怪了,难道我是鬼吗!”
司马光在洛阳编修《资治通鉴》时,居所极简陋,於是另辟一地下室,读书其间。当时大臣王拱辰亦居洛阳,宅第非常豪奢,中堂建屋三层,最上一层称朝天阁,洛阳人戏称:“王家钻天,司马入地。”司马光的妻子去世后,清贫的司马光无以为葬,拿不出给妻子办丧事的钱,只好把仅有的三顷薄田典当出去,置棺理丧,尽了丈夫的责任。司马光任官近40 年,而且官高权重,竟然典地葬妻。
这也就是在开明的北宋,换了其他时代,司马光别说升官,能不能在官场上活下来都不好说。你不发财可以,但问题是你不光让别人颜面无存,重要的是挡了别人发财的路。还有关于据不纳妾的事情,这都不是个人好不好色的问题,儒家礼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事关伦理的大问题。放到其他朝代,还当什么官啊,这直接可以被罢免了。司马老先生这种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态度估计很合现代女性的口味。
司马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呢?这当然要从司马光的家庭,和成长经历说起,再辅之以我们今天常用的心理分析,大概就能看出一个端倪了。
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十月十八日,司马光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光山县),此时其父司马池任光山县令, 所以给他起名光; 六岁时,司马池就教司马光读书,七岁时,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这一件震动京洛的事。
司马光的博学来自多方面,一方面他好学强识,另一方面他的父亲也着意培养。他既诚实聪明,又十分懂事,深得父亲喜爱。同时,每逢出游或和同僚密友交谈,司马池总好把他带在身边。耳濡目染,使司马光不论在知识方面,还是见识方面,都“凛然如成人”。
注意,一个少年各方面都“凛然如成人”,这不就是早熟吗。说白了,司马光多少有点被教育过度了。子曰,“过犹不及”。这使得成年后的司马光变成了一个异常严谨,甚至教条的人,司马光的内心世界里恐怕是没有矛盾和斗争的,他对自己早已认定的真理绝对坚持,没有任何反思的余地。好在这是古典社会,这是北宋,司马光还能过得不错。我这个论断也算不上纯粹的猜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里充满了对历史的一种非常确定化,和价值化的解读,这种风格和同是他们老司马家出品的【史记】略一比较,就高下立判了。
隐约能感觉到,司马光和在其后马上就要来临的宋明理学的风气有着非常相似的味道。在这个意义上,大概可以把司马光视作一种社会精神氛围即将转换的标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