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佛、儒、道专题
菩提心修学述要23.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菩提心修学述要23.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作者: 0b59d463561c | 来源:发表于2019-03-23 21:53 被阅读1次

    上净下界法师---2012年5月讲于洛杉矶净宗学会

    那么从经典上经论上的记载,我们每一个人在修学佛法,每天做早晚功课,持咒拜佛,我们用八种思想在修学。前面讲到的四种,现在我们看小跟大,我们先把这一段文念一遍,请合掌: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这个小跟大这两个都不简单,他们的思想水平,都已经超越了世俗的五欲的思想,他们都相对清净了,这种人虽然烦恼没有断,但是他的觉悟的程度,已经看到三界的过失,他也看到了涅槃的功德,所以说这两种人都是相当清净的。但是这个小是什么?这小乘人是怎么回事?

    小乘人他在观真理的时候,佛法的真理有四个:苦、集、灭、道。他对苦谛有很深刻的体验,这有两种可能:第一个他的生命经验给他很多痛苦,这第一种可能。他从小到大受尽了折磨,他对苦谛有深刻的体验,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他所亲近的善知识给他苦谛很深刻的教化,他整天熏习苦谛的思想,养成一种相对悲观的思想。不管他是从生命经验中得来也好,他从教理学来也好,总之他对人生是比较悲观的。所以声闻人是认为人生是没有价值的。

    大乘佛法是认为人生是不决定的。诸法无自性,如果你操作错误,人生充满了障碍;如果你操作成功,人生充满了宝藏。所以大乘佛法对人生,是认为不决定的。但是声闻人认为人生是完全没有价值的,理由是他深深地被苦谛所影响。

      我们来看看他是什么心态?他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他认为三界啊,只要你待在三界,即便你生到天上你都不得自在,只要有生死轮回,就像怨家一样的可恶、可怕!所以他只有一种心情,想办法早一天离开三界。但是他也就顾不得别人了,他不是不发心,他实在是被苦谛、对痛苦有太深刻的认知,所以他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此发心,名之为小。这种人有极度的厌离心,在他的生命当中他认为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没有价值可言的。

    大乘人: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大乘人他是有理想抱负的,他不像凡夫那么乐观。凡夫的乐观是盲目的乐观,凡夫认为娑婆世界有很多可爱的地方,就跳进去追求弄得伤痕累累;小乘人是完全的排斥;大乘人对人生是相对中道。他心中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大小乘,我们先不谈出离心或大悲心这一块,我们来谈空正见这一块,就是见地这一块,先不谈发心先谈见地。

    你看小乘人,在《法华经》上说,他观一切法空;大乘人他也观一切法空。这没有什么两样,每一个人要解脱,三乘共坐解脱床,你要从三界跳出去你只有观一切法空,你只有无住才跳得出去,人生你要执取你就被抓住了。那么观一切法空,为什么两个都观一切法空,怎么结果不一样呢?

    小乘人的空他不带相,他真是空了,偏空了;大乘佛法的空是带相观空,这个地方不一样,他不否定相。

    不否定相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智增上的菩萨。带佛陀的相状来观空,他对佛陀的功德深深好乐。这种人大部份时间会做很多的定课,他观一切法空但是它不障碍对佛道的追求,他带着佛道的功德相来观空,所以他有好乐,他会拜八十八佛,放蒙山,持戒庄严,他会把很多相做得很好,他得果报的时候特别庄严。

      你看忏公师父就是这样的,贵气!他特别庄严,他老人家依正二报特别庄严,这个事出必有因了。你看阿罗汉他成就解脱以后,他的身心世界看起来就很平凡,菩萨祂肯定是挂璎珞,各种珍宝庄严,因为祂因地带有庄严的相,祂得果报的时候祂有这个庄严,这个是智增上菩萨,带着佛菩萨的功德相来观空;第二个是观众生的苦恼相来观空,悲增上菩萨。悲增上菩萨来生受的福报很大,而且人缘非常好,他广泛地放生、布施广结善缘,来生谁看到他都欢喜。所以小乘人他的空他不带相,所以他这个解脱是素法身。

    所以你看阿罗汉尊者,你看他到法华会上的时候,佛陀开始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小乘人就觉得很奇怪!舍利弗尊者就问佛陀,就大胆地问佛陀说:佛陀,您老人家当初叫我们观空,在般若会上你也叫大乘的菩萨观空,我们都听到了,我们遵守你的教法观空。但是现在我们什么波罗蜜都没有,就只能够静静地待在深山,观世间苦空无常无我,但是你看文殊普贤,祂也观一切法空,祂得到解脱的时候,祂为什么能够坐千叶宝莲、千百亿化身形成种种的妙乐呢?为什么我们两个,既然佛陀你说空是一空无二空,三乘共坐解脱床,为什么我们的遭遇是如此的不堪?菩萨观一切法空的最后是万德庄严?他问佛陀为什么,佛陀说这不能怪我,佛陀说因为你们的根机就这样子了。佛陀说你这个山草,这个草太小了,我给你的水再多你也吸收不了。佛陀说我的目的我也希望把圆满的思想给你,但是你的根机太差,你吸收不了,所以我只好一佛乘分别说三。后来讲到阿罗汉都觉得很不好意思,然后忏悔,回小向大。

    所以你要注意你的因地,等你到了成功以后,你再来羡慕说,唉呀!我隔壁那个当初听经的时候,他在我隔壁也不怎么样,为什么我们成就以后我什么都没有,他那么庄严?是你的因地没有准备好。所以你读完《法华经》你会觉得,既然你想改变,很多事情你一次就把它做好,你不要搞成阿罗汉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没有,然后你羡慕别人说,为什么他有我没有,然后再来回小向大。这不是这样子,今天你学错了东西。所以阿罗汉回小向大是很痛苦的,因为他养成了很长时间的习惯。所以你看,有一个公案说:有一个钢琴大师他钢琴教得非常好,有两个学生来跟他学,第一个说你学过钢琴没有?说没有,收你一百块;第二个说你学过钢琴没有?说学过,收你二百块。因为我要花加倍的时间来调整你的错误,你养成习惯了呗。

    你阿罗汉,你如果说:唉呀,我先成就解脱我再来发菩提心,我把成佛之道分成两阶段来完成。你以后会后悔!你肯定后悔,你把《法华经》读完你就知道了,你宁可走得慢,你最好高速公路一次就走对,一上去就是直趋大乘了。你可以慢慢走,你不要在那个小路走了半天,又弄过来,你跟自己障碍。所以我们观一切法空,让自己减少很多的烦恼可以理解,但是你不要忘了,要带相观空。所以菩萨要无住生心。所以你看《金刚经》警告菩萨,观一切法空不能坏诸法的假名假相假用。

    我在台湾看到很多人他的苦恼很严重。他用空观来调伏烦恼,我可以理解,但是你不能否定相状,你极度地否定佛的功德相,你极度地否定众生相,你以后成就解脱的时候你就什么都没有了,素法身,没有庄严。所以在因地发心的时候就是说,我们可以量力而为,我们可以不要马上采取行动,我们先把自己的痛苦解决,这个都可以理解,修行是可以次第的。但是你不能把相状完全拿掉,不可以这样子,这个地方我们看到大小乘的发心,小乘的观一切法空他不带相,所以他到最后在庄严这一块就相对薄弱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菩提心修学述要23.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nye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