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电脑面前,盯了5个小时,只做一件事情,不间断地按Enter键,还不能分散注意力。因为必须要在下班前完成任务,稍微分心,就会延长完成时间。我像个车间流水线上的机器,重复按键的动作,枯燥无趣。内心要崩溃,可还得保持微笑。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表里不一”吧。
刚毕业的时候,对工作很向往,尤其是能让人迸发创意的工作。很多人毕业没多久辞职。就是觉得工作枯燥无趣,没创意,简直浪费人生。然后,各种“谚语”如春笋般出来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追求自己的内心”...
网上,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美文,妙语连珠,惊叹作者脑洞大开的创意,看完让人大呼过瘾。再看看下面的打赏,1000多个。写一篇文章就有这么多钱,真叫人羡慕。假如每天写一篇,就有那么多收入,那走向人生巅峰是迟早的事儿,而且作家还很自由,时间自己安排。为了追求自由,很多人辞职步入自由职业者的行业。
可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写作看似高大上,你知道一篇好的文章从无到有,需要经历多少痛苦的过程。首先要选题。写几篇,题目很好选,可因为需要,你需要连续写30篇,甚至连续写100天,每篇主题还得不一样。如何保证源源不断的素材成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多少作者每天不知道在选题上挠掉多少头皮屑。然后是组织文章框架。如何表达出你的主题,读者能因此产生共鸣。可你不想搞那么复杂,只想写。那我只能说,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组织好框架后,成稿了,天真的你以为写完了。可一篇好的文章出炉,少不了修改。也许不止十次,可能要无数次。我们熟知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又”字,起初是“到”,因为不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换了“过”、“入”、“满”等等,王安石前后改了十多次,才确定了“又”字。修改就是一个否定打击自己的痛苦过程。修改好了,最后发表,天真的你以为总算大功告成了。可你的文章好不好,不是你说了算,还得看读者的反馈。
是不是一篇好文章的出炉,经历的过程是如此的枯燥无聊?更何况,还不只是写一篇文章。这些过程枯燥又无趣。但又不能跳过,是必须做的。刚开始,脑中来了个灵感,可灵感到成稿,也要经历打磨的过程。就像一件产品,创意只是占一小份,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设计、生产、销售、售后上。爱迪生发明电灯,前后不是试验了一千五百多次,才最终找到做灯丝的材料,而创意只占其中极小部分。
别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我昨天盯着电脑,机械地在键盘上敲Enter,确实枯燥又无聊,可这是必须做的。你不做,任务就完成不了。很多人因为工作枯燥无聊,可有些无聊枯燥是你必须面对的啊。追求创意,最后还是要回归枯燥。看到这里有人就要反驳我了,叫你天天做无聊的事情,你受得了啊。如果是完成任务部分必要的枯燥无聊,即使受不了,我也得做。
中文中有个词语:脚踏实地。字面意思是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实、认真。这是个强调做事过程的词语,可过程又是枯燥的。脚踏实地做事情,绝大部分是枯燥无趣的,创意部分连1%都不到。
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一步一个脚印。也许生活中99%是枯燥无味,但为了那1%的趣味,我愿意直面枯燥。
以此勉励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