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长大越容易被简单、纯粹的东西所感动,也不知道这情绪的波动,是不是由于春天的来到,所引起的?
近段时间看了三个故事,想给自己做个归纳!
《我们与恶的距离》
和一群看过剧的伙伴,线上讨论了这剧,据说这部剧有另一个名称:the world between us ,电视剧名称是与恶的距离,但故事中的人好像更靠近“善”。据说,李晓明是有真实原型的案件。
剧中每一集,都有一个“舆论事件”作为导向;其中有个一直坚持不懈的律师。而,人们被伤害的苦痛一直在重复,受害者的家人一直在伤痛中。
新闻媒体成了播报、分析、给大众向导的“驱动者”,观众只有七岁的说法,是事实还是谬论?真理到底是在少数人手里还是多数人?人的本质难道就是复读机吗?
剧中坚持为施害人辩护的律师我们就是观众,你们就是大众一员,你和我看过之后,都会被故事中的犯罪人与受害者家属,所影响。站在每个人的角度想问题,都有其中感性、理性的思路,这是很简单的事,最难的是我们需要每天保持这种思考。有一天,真实发生并靠我们很近时,你会用情感被动接受,还是花费“时间、精力”等成本去选择用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去看待?
这可能是一道选择题,一道关于你要的结果是什么的生活选择题!你要的是对错还是解决问题?
【32】接受还是选择?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吗?《一个母亲的复仇》
众所周知,印度女性地位很低,甚至不少印度人认为,强暴案中,女性受害人才是主要的责任者。在这个国家,可以侥幸逃过强奸罪,却不能打一个强奸犯一个耳光?
电影故事,由时间顺序一步一步走来,印度电影的东方含蓄和本土音乐风都是很有特色的,里面还是能感受到东方印度湿婆、上帝、神明、神秘色彩。用现代、科学、逻辑犯罪描述了大众化的“复仇记”,剧情虽然简单,母爱却很伟大!
神也不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剧中的一句话让我无法忘怀:人可以撒谎,但环境不能。是否真的是这样呢?这不就是让,人变的越来越聪明的犯罪么?所以,真相就是,只能有“胜者”所阐述的模样?
我很佩服那个私家侦探,因为他从头至尾都是一个身外人,在错与不对之间,他没有选择普世的“对”,也不忍心那个被伤害的女孩;于是,他选择了一个“不对”的行为,但是却是一个人人都想做却不敢做的选择!
【32】接受还是选择?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吗?《何以为家》
家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承欢膝下、父慈子孝、母女和睦?家中一定要有丈夫、妻子、孩子,还是要有爱?到底,何以为家?
这部电影是一部让人可以哭的天昏地暗的电影,反正我是在电影院里面泣不成声了!12岁的孩子赚钱养家、照顾弟妹,被生活中一切“凌迟”,面对生活,他无笑、无乐、无趣。
赞恩控告父母当一个母亲说出:我怀孕了,这可能是扎哈。我无比心碎,因为这个家庭给孩子的是深渊般的痛。对于这个家庭中的妻子来说,她可能是很痛苦,可是最无耻的是,她宁愿生孩子让痛苦延续,却不愿意停止痛苦,选择找出问题,不再继续悲剧。
难道一个家,有了妻子、丈夫和孩子这样的身份,就一定是正常的吗?也许,我们只是想和多数人一样,要的只是一个表面?我想,如果一个家里有正常的爱,那就是最大的力量了吧!
【32】接受还是选择?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吗?结
人会痛,是因为突如其来的变故;人会苦,是宁愿接受痛,也懒得去选择改变!所以,接受还是选择,这到底是不是一个哲学上面的问题?
我是那个发起运动群12周跑步的那个“首创”群主——尤椔
愿你们在运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希望我们能坚持这项运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