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述而第七》28:这厮也是交过肉干的

《论语·述而第七》28:这厮也是交过肉干的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0-12-08 09:10 被阅读0次

《论语·述而第七》28:这厮也是交过肉干的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孔子教学,大概有两个原则:一是“凡束脩以上”,也就是凡是拿来肉干,行过拜师礼的。这是一个态度问题,“只见来学,未见往教”,有了求“”学的态度,教学活动才能正常展开。二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为行道而教。

试想,假如孔子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时空,来到今天的学校,他是更愿意呆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更愿意呆在高等教育阶段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关注孔子在教育方面的几个特点:

一、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钱穆先生认为,孔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同情互乡童子来见,并不同情他退下后的一切。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只见来学,未见往教”。求学问,先得有个求的心态和姿态。几条肉干,行个束脩之礼也是一种姿态。能够主动上门来求问,也是一种姿态。特别是身处“难与言”的互乡,能够起心动念,上门向修养高的人讨教学问,这本身就是一种不错的心态和姿态。还有一层意思,钱穆先生没有明说。那便是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微妙的是,学者的长进是显而易见的,是被教者有意识放大的。教者的长进是隐性的,是被教者有意弱化的。只有孔子在长期的实践中深谙其中道理,深味其中乐趣。坚持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良性循环中,完成个人精神生命了历史使命的不断精进。

换言之,孔子对于教学活动本身,有底限的诉求:一是“乐学者”的出现;也就是说,来求学的学生,最好是自己乐于进步,乐求学问的,最好不是被动求学或在学问中丝毫体会不到乐趣的。二是“与其进也”。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与学生的共同进步,而不是反受其拖累,让自己进入到非但不能精进,反而有所退步的境地。

二、与其洁也

孔子分析互乡童子,“人洁己以进”——人家洁身自好以求上进,这本身就是“束脩之上”,依照孔子的教学原则,“凡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也”,主动要求上进,甚至为上进有所付出的人,是值得教诲的。

佛菩萨有个普渡众生的问题。众生之所以需要普渡,是众生身在苦难之中。孔子也有一个教化众生的问题,众生之所以需要教化,是众生尚处在蒙昧之中。互乡童子,很难说话,很难打交道。这种难沟通本身就是因为有偏见和执念在,也正是因为有偏见和执念,互乡童子才更需要被教化。也正是这样的原因,童子一旦显露出洁身自好以求上进的心,孔子便见了他。

这里的“与其洁也”,既有和他一块洁身求正的意味,也有尽全力成就互乡童子洁身求正的意味。

三、互乡难与言,童子见

今天,我们看古人的文字,全然没有多少隔膜,根本原因是语言本身的进化和普及。

回溯到两年多年前,“互乡难与言童子见”这行文字被写在竹简上,是没有标点符号断句的。要解读这段文字,是要先断句的。这样一行文字有两种全然不同的断句方案:一是“互乡难于言童子见”,意思是“互乡有个很难理喻的少年得到孔子的接见”;二是“互乡难于言,童子见”,意思是“互乡这个地方的人很不可理喻,孔子却接见了这个地方的一个少年。”

很显然,两种断句的意思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但都表达了同一种情境,那便是一个道德修养起点不高的少年,来拜见孔子,得到了孔子的接见。

几百年后,诸葛孔明七擒孟获,并亲自接见孟获,一定程度上也是受了孔子见互乡童子的影响。真正道德修养高的人,是不会歧视道德修养起点低的人的。他所关注的更多的是这个人在道德修养方面是在要求上进,还是在趋于下流。

“门人惑”的根本原因是门人视角,孔子的弟子们认为,孔子是追求仁爱,并且乐处于仁爱之境的道德高尚的人,便应该只和道德修养起点较高的人打交道。这是一种静态的眼光,是一种平面的视角。既没有看到人道德修养的动态变化,也没能从促进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道德修养。

今天,我们从孔子的视角看过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不交“束脩”——学费了;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又鲜有“洁己以进”者,我们该怎样和孔子站在一起,在自己身上绽放出他老人家的教育光芒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述而第七》28:这厮也是交过肉干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ocfgktx.html